English

藝海觀瀾:文化交流要增強主體意識

2018年04月03日 10:06:00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鄭榮健

  提到文化交流,不由想起兩年前一個話題性事件。流行歌手尚雯婕與一位非遺傳承人共同演繹一段《要荊州》,以自己創作的法語歌曲為主體,加入漁鼓道情説唱。歌唱家李谷一直言將非遺和外文結合,會失去傳統文化韻味,尚雯婕認為,面對國外觀眾時,這種“組合”會達到更好的效果。二人交流在網路上引發大量“彈幕評論”,也由此折射出一個長期困擾我們的話題:文化如何更好地走出去?

  “中國文化如何走出去”不是一個新話題。從戲曲出海開始就有大量探討和實踐。上世紀20年代,京劇大師梅蘭芳赴美巡演,為了讓外國朋友看懂聽懂,在節目選擇、刪改、翻譯、包裝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最後選定《貴妃醉酒》《天女散花》等劇目。新中國成立後,許多戲曲出國交流,也多選用《三岔口》《大鬧天宮》《挑滑車》等偏“動作類”劇目。這樣的劇目容易跨越語言障礙,有效擴大傳播影響。不過,熟悉中國戲曲的觀眾並不滿足,因為它們離全面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國戲曲藝術相差甚遠。與此同時,外國人也産生了不少誤解,以為中國戲曲表演就是啞劇、民間舞蹈和歌曲,以致出現這樣一幕:在1956年華沙舉辦的第五屆世界青年與學生和平友誼聯歡會上,《獵虎記》獲啞劇一等獎、《水漫金山》獲民間舞蹈一等獎、《玉堂春》獲民間歌曲一等獎。令人啼笑皆非的同時,也引發人們思考。

  文化交流是有階段性的,在交往不充分、融合不全面的初始階段,找到交流雙方契合點,順著契合點逐漸深入拓展是必由之路。在全球一體化的今天,過去的思維應該有所調整。這個調整不是刻意彰顯“我”而忽視“他”,而是以一種更加平等包容的姿態重新認識我們的文明形態、梳理我們的文化血脈,更好地做到既薪火相傳、代代守護,又能夠與時俱進、勇於創新。

  走出去不是終點,走出去而産生有效影響進而讓外國朋友更全面地認識中國、了解中國才是目標。中國五千年文明,豐富的文化遺存中無論是書法、美術還是音樂、舞蹈、戲曲等,都自成體系、特色鮮明,文化交流之所以必要,恰恰就在於人類文明的這種多樣性。

  值得欣喜的是,這個問題已經得到了某種程度的關注和糾正。比如有人提出“戲曲”不應該翻譯為China Opera,而應該直接翻譯為Xiqu。從學術角度講,Opera所表達的內涵基於西方偏情節架構的戲劇形態,不能代表包括程式、聲腔及眾多劇種在內的中國戲曲;從文化角度講,Xiqu本身就包含著一種確立自身方位、傳遞中國審美語匯的資訊。與此同時,它也是一種有效的傳承和保護,讓中國文化不至於在迎合他人的“無知”中肢解和曲解本來內涵。

  在這個充滿生機的時代,伴隨一帶一路建設的實施,迎來改革開放40週年的中國正以更加積極開放的姿態,為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提供中國智慧。在對外文化交流中,如何更好地講述中國故事、傳遞中國聲音,顯得尤其重要。那些最富含中國資訊、打著深刻民族烙印的民族文化瑰寶,應更多以原汁原味的形態走出去,相應地,我們需要做更多細膩有效、服務週到的闡釋普及工作。我們應該有這樣的文化自信,也有這樣的責任自覺,以更具主體意識地表達自我、溝通世界。

  《 人民日報 》( 2018年04月03日 14 版)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