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如何解決博物館“成長的煩惱”?政協委員支招

2018年03月12日 08:53:00來源:中國青年報

  全國政協委員的一線觀察

  如何解決博物館“成長的煩惱”

  中國青年報·中青線上記者 蔣肖斌

  近年來,博物館從“養在深閨人未識”,發展到不時成為新聞“爆款”。隨著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綜藝節目《國家寶藏》等的熱播,“老古董”越來越受到年輕人的喜愛。本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就有3位博物館“掌門人”,包括他們3位在內,文藝界別122位委員中,文博領域共有12人。

  收藏在禁宮裏的文物、分佈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産正在“活起來”,博物館在成長、在變革,在此過程中,博物館也遇到了各種各樣“成長的煩惱”,不妨聽聽委員們來自一線的觀察。

  馬蕭林:讓博物館真正走近年輕人

  在《國家寶藏》中,河南省博物院有3件鎮館之寶入選,分別是賈湖骨笛、婦好鸮尊、雲紋銅禁。節目播出後,不僅河南省博物院的觀眾增長了30%,與文物一起出鏡的院長馬蕭林也成了“明星”。

  “我到展廳去時,很多年輕人在我們的國寶邊上拍照,還經常認出我,‘快看,馬蕭林院長啊’。有一次,幾個中學生還讓我給他們簽名。”全國政協委員馬蕭林説,“博物館文化正趨於年輕化。”

  有一個中學生給馬蕭林寫信,説自己小時候到河南博物院參觀,看到“金縷玉衣”在昏暗的展廳裏躺著,從此他對博物館有一種害怕的感覺。上中學後,尤其是《國家寶藏》播出後,他再來河南省博物院,對文物的理解就不同了。

  馬蕭林説:“現在,中學生都對博物館、對文物這麼感興趣,我覺得是很好的現象。但同時也讓我們思考,比如,小朋友看到‘金縷玉衣’會害怕,那我們以後在布展的時候,是否可以考慮孩子的感受,讓孩子進博物館的第一印象不是恐懼,而是有趣。”

  馬蕭林認為,要讓博物館真正走近年輕人,首先,要加強對文物內核的挖掘,讓文物自身的資訊和文物背後的故事來吸引人;其次,要做好陳列展覽,展覽不能僅僅是簡單地把文物放在那裏,還要加入新的技術,比如AR,讓觀眾對文物能有多角度的體驗;最後,博物館要重視配套的宣教活動,比如,河南省博物院會配合展覽,邀請專家來作講座,幾乎場場爆滿。

  安來順:博物館人才和藏品要跟上

  “過去10年,平均每年有200多個新的博物館建成,但博物館不光是蓋房子,蓋完房子需要有相應的資源配置,配置中有兩條是核心的,一個是收藏,一個是人才——符合博物館專業需求的專門人才,尤其在基層博物館。”全國政協委員、國際博物館協會副主席、中國博物館協會理事長兼秘書長安來順説。

  安來順發現,中國的博物館界正面臨嚴重的人才瓶頸。“中國開設博物館相關專業的大學可能有四五十所,每一所一年招幾十個學生,數量遠遠不夠。博物館學科的配置,是否和博物館真正的需求吻合?除了大學以外,其他機制的人才培養方式是不是要建立?這些都是中國的博物館面臨的‘成長的煩惱’。人才跟不上,博物館的發展就不可持續。”

  安來順認為,或許可以借鑒國外的一些模式,“比如雙學位制,學藝術史、考古、人類學的學生,如果將來有志於從事博物館工作,就可以進行這方面的訓練,這在國外非常普遍”。

  要讓博物館的資源真正活起來,安來順始終有一個觀點——這是一個系統工程,應該從博物館的收藏就開始。“如果收藏只重視一個個物件,要活起來就很難。所以,在收藏階段,就應該對藏品相關資訊進行盡可能地全方位干預,然後,為藏品策劃相關的展覽和配套的活動,“只有成為一個完整的鏈條,才能成為受觀眾歡迎的文化産品”。

  2017年,中宣部、文化部、中央編辦、財政部等7部委聯合印發《關於深入推進公共文化機構法人治理結構改革的實施方案》,部署推動在公共圖書館、博物館等建立以理事會為主要形式的法人治理結構。

  “這個變化是革命性的,在落地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安來順説,當前博物館的辦館主體非常多元,有央地共建、企業、NGO、個人……在這種體系下,法人治理結構的情況差異非常大,比如,有的博物館,館長自己任理事長,“既是裁判員又是運動員”,這並非個別現象。

  安來順建議,國家有關部門可以研究不同辦館主體的博物館,有針對性地設計不同的法人治理結構,差別化界定博物館理事會職能——這也是他提案的一個內容。

  許榮茂:活化非國有博物館,充分利用企業資源

  全國政協委員、世茂集團董事局主席許榮茂作為特邀香港人士,並不屬於文藝界別,更非文博領域,但他的名字卻與一件文物緊緊聯繫在一起。2018年央視春晚,在“國寶回歸”環節,許榮茂攜《絲路山水地圖》亮相,這幅地圖由許榮茂斥資1.33億元購回,並無償捐贈給故宮博物院。

  在本屆政協會議上,許榮茂作了題為“活化非國有博物館,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産傳承”的發言。他説:“非國有博物館的特性和優勢未能得到有效充分的活化利用,部分呈現出不溫不火的狀態,亟待有運營經驗和戰略思維的主體來參與、引導、助力發展。”

  據國家文物局數據,從2011年年底到2016年年底,我國非國有博物館數量從456家增長至1297家,總數佔比從13.35%增長至26.65%。從2015年國務院發佈《博物館條例》,到2017年國家文物局出臺《關於進一步推動非國有博物館發展的意見》,非國有博物館的優勢和發展得到了國家的重視和鼓勵。

  許榮茂認為,非國有博物館相比于國有博物館,擁有更靈活的市場機制、更多元的參與主體和更貼近生活的收藏內容。然而,當前非國有博物館“重建設、輕運營”者不在少數。

  許榮茂建議,第一,鼓勵和支援有條件的企業,全面參與非國有博物館活化和文化建設。第二,線上線下相結合,助力非國有博物館“進民心”,打破大眾生活和文化遺産之間的界限。第三,鼓勵非國有博物館參與“一帶一路”文化先行建設,促進文化傳承與經濟發展並行。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