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紀錄片《黃河遠上白雲山》全新視角解讀黃土文化

2018年02月28日 08:24:00來源:中國新聞網

  黃河兩岸有著數不清、道不盡的中國故事。大型紀錄片《黃河遠上白雲山》著眼黃河岸邊的美麗鄉村,著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普通人的浸潤,歷時近三年時間精心打磨,深度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普通人的影響,最終完成國內首部以全新視角解讀黃土文化的超高清紀錄作品。

  紀錄片《黃河遠上白雲山》以陜西佳縣為拍攝地,以西北地區最大的道教宮觀白雲山為切入點,真實記錄了黃河岸邊、白雲山這座大山裏的不同人的生活狀態及獨特的黃河、黃土風情。作品採用交叉敘事的方式,從無到有,逐層遞進。從佳縣人高海平自發手繪葭州古城全景圖展開敘述,講述了擁有九百多年曆史的古城街道佈局、主要建築等,敘事視角由大到小,由宏觀到微觀,進而展開了一幅生動的畫卷——石雕、木雕、手工造紙、剪紙等等,呈現了黃河岸邊一個豐富多彩的葭州。

  該片的一條主線是每年農曆四月,來自山西、內蒙古、寧夏等全國各地的遊客與當地村民匯聚在黃河岸邊,一起登山祈福、鬧秧歌、轉九曲……這些陜北高原上特有的的民俗風情,看似形式單一,實則具有深刻的黃土文化內涵,片中對陜北秧歌進行了新的更高層面的解讀。

  另一條主線則是解密窯洞裏的幸福密碼,片中泥河溝千年棗園裏的棗農、陳家墕手工掛麵匠、峪口村手工造紙匠、普通的農家樂老闆、民間剪紙大師郭佩珍等,農曆四月的朝山盛會、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白雲山道教音樂、黃河“轉九曲”等等,這些鮮活的人物形象及陜北高原特有的民俗文化耐人回味。世世代代生活在黃河岸邊、生活在這座大山裏、生活在窯洞裏的人們,在平淡的歲月中,保持著相對原始的一種生活狀態,他們秉承守望相助、相互感恩的價值觀念,獲得了內心深處的真正的幸福。

  身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已經85歲高齡的郭佩珍老人在片中説,“不剪我就慫了,我非要剪紙不行……只有剪上我才是厲害人”。通過剪紙的方式,她將自己生活中的苦辣酸甜和一生中的悲歡離合,記錄了下來。

  生活在千年棗園中,74歲的武忠良老人每天三餐離不開掛麵,生活過得安靜閒適。佳縣的手工掛麵是當地一絕,片中呈現了掛麵師傅陳利則趕在白雲山廟會到來之前,製作手工掛麵的情節,對於掛麵師傅來説,農曆四月是一年當中的旺季。從早上五點開始和面,鹽、水和麵粉的比例要求嚴格,憑多年經驗熟練控制溫濕度——“開門看天、洗手和面”,老陳説,天氣的好壞直接影響到掛麵的成敗,天氣不好,挂上去的掛麵,會從架子上掉下來,而陽光過於充足,則會使面裏的水分蒸發速度過快從架子上折斷。

  總導演張彥鋒坦言,“我始終要求自己將雙腳深深扎進泥土裏,扎得越深越好,通俗地講就是接地氣,我覺得一部好的作品,如果脫離了生活,也就沒有了煙火氣息,那是沒有生命力的。”

  在他看來,陜北黃土高原就像一個“大口袋”,東方文明和西方文明在這裡相遇,草原文明和農耕文明在這裡碰撞,這個“大口袋”把這些優秀文明的精華裝進去,繫上口袋的口,一放就是幾百年、幾千年,突然有一天,你把把它解開來,裏面就是一個百寶箱啊!“你愈想往這個口袋裏窺探,你才發覺自己愈渺小。”

  主創人員回憶,拍葭州古城那一天,早上當地氣溫零下二十多度,攝製組要把設備扛到黃河東岸,山西省臨縣的一座山上,來拍西岸的葭州古城,因為山特別陡,山上沒有通車的公路,大家就肩扛手抬把所有的設備全部搬到山頂,拍黃河邊的懸天香爐寺外景也是一樣,把機器搬到山底下,組裏的年輕小夥子都累得腿發軟,了收工吃飯的時候,小夥子們手抖得連菜都夾不上來。拍掛麵的畫面,因為要搶拍、補拍不同畫面,北京開車到當地1000多公里前後往返至少五次,後期製作引發視力、頸椎和腰椎等諸多病變,有一次最新修改的片子在磁片陣列裏莫名原因打不開,幾乎讓人崩潰。回想這些經歷,張彥鋒説那是一個記錄者的“財富”。支撐這個陜西漢子堅持把這部紀錄片完整呈現出來的,就是他想把自己認識的大陜北介紹給更多的人,把生養自己的土地多看上幾眼,“因為那裏是我的根、也是我的魂”。

  據悉,該片將於2月28至3月2日(農曆正月十三至正月十五),登陸中央電視臺老故事頻道(中央電視臺品牌紀錄片欄目)《見證》時段。(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