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以文化自信構建全面開放新格局

2018年02月22日 10:46:00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以文化自信構建全面開放新格局

  ——充分發揮文化在“一帶一路”中的作用

  作者:張麗君、于倩(均係中央民族大學經濟學院教授)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一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時代,中國逐漸走近世界舞臺中央,為解決全球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全球經濟復蘇緩慢,加強區域合作成為推動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並且已經發展為一種趨勢。共建“一帶一路”,正是中國政府基於這樣的國際形勢新變化而提出的倡議,旨在維護全球自由貿易體系和開放型經濟體系,促進“一帶一路”沿線各國加強合作、共克時艱、共謀發展,具有深刻的時代意義。

  以文化自信構建全面開放新格局

  “一帶一路”不僅僅是一條經濟貿易之路,更是一條文化之路,它用文化將歷史與現在、中國與世界聯繫在一起,減少不同文明間的衝突,從而為沿線各國長期的合作與繁榮打下堅實基礎。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無論是文學藝術、哲學思想,還是建築工藝、民俗風情,都是我們寶貴的財富。中華文化蘊含的包容、合作、求同存異的思想,對“一帶一路”互聯互通建設至關重要。

  十九大報告強調:“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在對外開放的進程中,擴大對外文化交流,通過文化創新有效轉化文化資源,積極發展文化産業,輸出我們的文化産品,都是文化自信的表現。在“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應通過文化交流的形式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更好地往來合作,推動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開放的全面開放新格局的形成。

  講述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夯實“一帶一路”民意基礎

  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民相親在於心相通。民心相通,是“一帶一路”建設能夠順利推進的社會基礎和民眾基礎,可以增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民眾的友誼,進而推動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而文化交流是民心相通最有效、最受歡迎的橋梁和紐帶。我國邊境地區2300多萬人口中,少數民族人口近一半,其中有30多個民族與周邊國家同一民族毗鄰而居。這不僅為中國對外交流提供便利,也是全面對外開放、民心相通的優勢所在。在對外開放的過程中,我們要利用好這個優勢,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廣泛開展文化交流合作。

  講中國故事是對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舉措,可以真實、全面、立體地展示中國。講中國故事,既要講中國厚重的歷史,還要講中國的改革發展,讓“一帶一路”沿線其他國家的人民感受到中國文化的多姿多彩、中國方案的正確設計和中國道路的明智選擇。我們首先要提供講故事的平臺,建成“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文化交流合作機制,比如,以文化節、文化年、文化周、文化日等形式,積極開展文化交流活動,打造文化交流品牌。通過藝術的表現形式,如文學作品、音樂舞蹈、繪畫展覽、電影電視劇等來講述中國故事;通過學術交流、研修,鼓勵專家學者走出去的同時邀請其他國家專家學者訪學,這種以生産知識來講述中國故事的方式,更具有前瞻性、穩定性和豐富的科學內涵。講述中國故事,不僅需要中國人自己來講,還需要其他國家的人共同來講,文化旅遊正是這樣一種方式。通過旅遊,國外遊客能夠更真切、更直觀地感受到中國五千年的璀璨文明,回到本國後講述中國故事,是中國文化最直接的傳播者。

  “精耕細作”文化資源,積極輸出文化産品,建設文化貿易強國

  文化貿易和投資是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途徑,是助力“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推手。2016年,中國文化産品進出口總額885.2億美元,出口786.6億美元。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文化産品進出口額達149億美元,佔文化産品進出口總額的16.8%。我們在世界140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511所孔子學院,播放的《中國成語大會》《中國詩詞大會》《舌尖上的中國》等電視節目,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國文化在全球的傳播。可以説,我國已經成為文化大國,但與美國等文化強國相比還有差距。早在1998年,美國消費類視聽技術文化産品出口已經達到600億美元,取代航空航太工業的位置,成為第一大出口産品。美國影片總量雖然只佔全球電影産量的6.7%,卻佔據全球總放映時間的一半以上。美國的文化貿易之所以非常發達,主要是因為其文化創意産業發展迅速。通過文化創意産業,美國成功地向全球輸出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

  中國擁有豐富的文化資源、文化習俗,如文化遺址、特色建築、民族藝術表演、傳統手工藝、民族飲食文化、節日慶典活動等,其中30多項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是世界上擁有“非遺”項目最多的國家。我們要繼續保持對傳統文化自覺傳承的敏感性,借鑒文化強國在對文化創意開發和推介方面的經驗,對各類文化資源“精耕細作”。

  在文化資源的創造性轉化上,首先,要始終堅守以文化為靈魂,根植于文化的傳承。不能簡單地複製,應在深刻理解文化資源內涵的基礎上,通過文化人才的靈感和想像力、高新技術的運用,將文化資源轉化成有創意的文化産品,豐富文化産品的文化內涵,提升文化産品的品質,改變以往以量取勝的出口模式,做到以質取勝。其次,不同類型的文化資源要採用不同的創新轉化方式。對於口頭流傳、文字記載的文化資源,如民間神話、民間文學、民風民俗等,可以結合現代文化的表現形式,如圖書、動漫、展演、影視劇等來轉化;對於物質文化資源,如文物、建築、文化遺址等,利用數字技術轉化為文本、圖像、音頻、視頻,盤活這些沉睡著的文化資源,豐富其表現力、增強其感染力,提升其文化內容的傳播力。根據數字文化資源虛擬化、個性化、跨時空性、可持續利用的特點,可以開發創意文化産品,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創意産業,再借助網際網路提高文化産品的輸出效率,擴大輸出範圍,進而提升中國文化産品的貿易競爭力。

  《光明日報》( 2018年02月22日 06版)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