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余光中少年故地舉辦朗讀會:有一種鄉愁叫重慶

2018年02月11日 09:16:00來源:中國新聞網

  著名詩人余光中10歲到17歲是在重慶度過的。10日,“有一種鄉愁叫重慶——余光中‘悅來時光’情景朗讀會”在重慶舉行,緬懷這位文學大師記憶裏的少年時光。

  “在大型的中國地圖冊裏,你不會找到‘悅來場’這個地方”,朗誦者以余光中《思蜀》的這句話引出詩人在重慶悅來生活的7年。

  生於南京的余光中10歲時隨母親躲避戰亂落腳到作為抗日戰爭大後方的重慶。從1938年夏天直到抗日戰爭結束,他在悅來場一住就是7年,幾乎在那裏度過整個中學時光。當時的“悅來場”就是今天的重慶兩江新區悅來片區。

  他在《思蜀》中説:“抗戰歲月,我的少年時代盡在這無圖索驥的窮鄉度過。可見‘入蜀’之深。蜀者,屬也。在我少年記憶的深處,我早已是蜀人,而在其最深處,悅來場那一片僻壤全屬我一人。”所以,當他終於在一份國際地圖冊的成渝地區那一頁找到悅來場時,“真是喜出望外,似乎漂泊了半個世紀,忽然找到了定點可以落錨”。

  朗讀會現場,重慶作家吳景婭頗為感慨地説,如果余先生還活著,今年就是90歲。新年(農曆狗年)到來之際,以詩歌朗讀會的方式向先生致敬,先生在天之靈應該高興。

  朗讀會以余光中的生平經歷為主線:“悅來滋養,少年攜文思出發”、“千山踏遍,學者攬中西華章”、“巴山漲雨,遊子剪夢裏鄉思”、“片瓦渡海,‘川娃’捋白首歸來”等四個篇章形象地展示其一生經歷。

  吳景婭説,余光中在重慶悅來喜歡上吃辣椒、看武俠小説。他的作品中潛藏著巴渝人敢於與命運開戰、不畏一切的戰鬥性。“我認為余先生就是我們的重慶崽兒(方言,指重慶青年)。”吳景婭説,他的作品中有重慶崽兒爽朗乾脆的氣質。

  余光中曾在作品中特別仔細地描繪悅來場的人事物:“重慶大轟炸時,我和母親也近在二十公里外的悅來場,一片煙火燒艷了南天。就是為避日機轟炸,重慶政府的機關紛紛遷去附近的鄉鎮,梁實秋先生任職的國主編譯館就因此疏散到北碚,也就是後來他寫《雅舍小品》的現場。父親服務的機關海外部把檔案搬到悅來場;鎮上無屋可租,竟在鎮北五公里處找到了一座姓朱的祠堂,反正空著,就洽借了下來,當作辦公室兼宿舍……到了朱家祠堂俯瞰的山腳,一大段河身盡在眼底,流勢壯闊可觀。那滔滔的水聲日夜不停,在空山的深夜尤其動聽。”

  江水構成了余光中少年的記憶,也構成了他的“鄉愁”。

  西南大學教授董小玉認為,戀土、戀家、戀故、戀舊,這些集中反映了余光中文學創作的藝術精神。這種精神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表現,因為懷舊戀土、思鄉、愛家、眷戀親人、敬畏祖宗、歡喜團圓等,都是中華民族世代積澱的傳統。“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那酒一樣的長江水。那醉酒的滋味是鄉愁的滋味。”説到此,她即興朗誦起余光中的名句,説“這種戀家戀土的情節,浸透先生生命始終”。

  余光中的《鄉愁四韻》等作品,如重慶盛産的民謠一樣,都是用非常簡潔明白的話語構建想像力豐富、畫面感極強的美麗世界,非常好讀、好記、好誦、好唱、好傳播。吳景婭説,“所以‘鄉愁’傳遍全世界。凡是有華人的地方總會有‘鄉愁’的味道。”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