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經典閱讀"速成"之風何以蔓延 "功利"心態值得警惕

2018年02月07日 11:56:00來源:文匯報

  閱讀經典名著可以“速成”嗎?眼下,一批打著“幾分鐘讀懂××”“經典名著快讀”標題的圖書在吸引眼球的同時,也引發了不小的爭議。

  專家指出,在當下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快閱讀”或許有其存在的理由。但要真正走進一部經典作品,除了逐字逐句精讀的“笨法子”,沒有捷徑可走。而在“讀書速成法”受部分人追捧的現象背後,功利化的閱讀心態,更值得人們警惕。

  “高效閱讀”花樣百齣,號稱能在短時間內掌握名著精華

  最近,一部名為 《如何讀懂經典》 的新書在各大售書平臺上頗具人氣。相較于中文譯名,其英文書名更為直白地道出了全書主旨:“如何跟人討論你沒讀過的書”。書中對 《追憶似水年華》 《尤利西斯》 這些“難讀”的經典名著進行了深入淺出的介紹和分析,羅列了其中的典故、名言、經典橋段,還穿插著許多“貼心”小伎倆,教讀者如何在別人面前談論這本沒讀過的書,且不會穿幫:“若對方動不動就提到人名,不妨反問回去……只要保持被動,謹慎質疑對方説的一切即可。”用該書宣傳廣告上的話來説,它專門針對“想讀總也沒時間的人、因沒讀過的書太多而有焦慮的人、每次翻不到10頁就不支倒地的人”,為之提供一套“高效閱讀”的方案。

  類似的圖書在市場上還有很多。《一本書讀通中外經典》《世界經典名著快讀》《一分鐘讀懂×××》 ……這些教人讀書的書,光從名字看,就透露出濃濃的“速成”味道。它們大多是對名著經典的作家生平、寫作背景、情節梗概、人物角色作簡明扼要的梳理,偶爾再加上編者個人的評價。從內容上看,頗有些類似於以往的“經典導讀”;但更為醒目的書名,卻透露出一種截然不同的閱讀理念———導讀的作用,是引導讀者更有把握地去閱讀原著;而這些作品則是教讀者在短時間內掌握名著的精華,從而不用再去啃原著這塊“硬骨頭”。

  除了名著內容概述以外,其他一些書也致力於為讀者提供花樣百齣的“高效”閱讀方法。譬如 《經典名著快讀》 是將原著作簡化改寫,把46萬字的 《簡·愛》 縮寫為每章僅千字左右,篇幅約為原著的十分之一。《10分鐘讀懂孫子兵法》 則是從孫子兵法中抽取一些概念,再用當代商場上的實際案例加以延伸。令人啼笑皆非的是,《10分鐘讀懂孫子兵法》和《10分鐘讀懂松下幸之助》的作者是同一人。

  讀經典沒法投機取巧,“閱讀功利化”心態值得警惕

  閱讀經典真的有捷徑可走嗎?在魯迅文學院副院長、作家邱華棟看來,要從大量書籍中廣泛涉獵、汲取需要的知識,速讀是非常必要的。他每年讀書約800本,如此龐大的閱讀量,沒有高效的閱讀方法是不可能完成的———其中300本用的是泛讀,即簡單翻看,了解主要內容;400本則是用瀏覽的方法,只讀其中的前言後記。

  但相比之下,他認為更重要的還是精讀:“就是一個字一個字地看,一點偷不得懶。”邱華棟指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閱讀偏好,因此哪些書該精讀,哪些該速讀,讀者心中也該有各自的選擇。但他反對用“速成”的方式來讀經典:“名著恰恰是要精讀的,怎麼可以投機取巧呢? 有些東西,就得花笨工夫。”

  有人説,這是一個資訊爆炸的時代,也是一個“快閱讀”當道的時代。《解憂雜貨店》《從你的全世界路過》 等近年長居暢銷書榜單的熱門書籍,大多文字輕鬆、故事短小,適合利用工作、家庭生活之餘的碎片時間“隨手翻”。一些出版方便是瞄準了個中商機,試圖將一本本大部頭的文學名著也改造成輕鬆的“閱讀快餐”。然而,經過時間淘洗後沉澱下來的經典名著,往往從本質上就與“小而美”的暢銷書截然不同:在文字中密密縫織的社會圖景,對駁雜書籍的引經據典,對人物心理變化的微妙勾勒,這些特徵都指向一種極“慢”的閱讀體驗。想在短時間內了解一部名著的精華,就好像要在速食麵中品嘗“老火靚湯”,少了的不單是時間,也是滋味。

  當然,客觀地説,許多標榜“高效閱讀”“快速掌握”的書籍,在內容上並非沒有可取之處。提綱挈領的知識點,對於毫無相關閱讀經驗的讀者來説,亦不失為一種入門普及。但真正值得警惕的,是這些“速成讀書法”背後所倡導的一種閱讀心態。有網友在對《一分鐘讀懂科特勒》的評價中發問:“什麼樣的人需要讀這樣的書呢? 也許就是那種只想用一分鐘來了解一套理論的人。”這個問題,也適用於其他的類似書籍。倘若是要領略原著的好處,速讀當然遠遠不夠。而假如是為了在聊天時充當談資,拿讀書來給自己貼上“高雅”的標簽,則是走入了“閱讀功利化”的誤區。書評人陳嫣婧説:“文學閱讀不宜被神聖化,正如它不宜被功利化。往往正是神聖化的傾嚮導致了功利化的行為,而這,實在不是文學在當下應有的位置。”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