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原版音樂劇攔不住的引進潮 並非所有劇目都能大賣

2018年01月23日 09:48:00來源:北京日報

  近來北京的音樂劇舞臺可謂大戲不斷,就在最近一段時間裏,前腳送走了《金牌製作人》《澤西男孩》兩部大劇,隨後跟上的《律政俏佳人》也剛剛在保利劇院落幕。來京的原版引進音樂劇一部接一部,然而並非每部都能賺個盆滿缽溢,其中一些劇目在票房上並未達到預期。

  有趣的是,尚難全盤盈利的市場現狀並未成為音樂劇引進的“攔路虎”,大規模的引進熱潮仍在繼續:2018年,至少還會有《貓》《亂世佳人》《芝加哥》等6部原版音樂劇來京。業內人士認為,雖然音樂劇在中國的市場前景被廣泛看好,但觀眾的消費習慣還沒有養成,“放長線釣大魚”的引進方依舊還需在市場培育上下功夫。

  並非所有劇目都能大賣

  近日,百老彙音樂劇《律政俏佳人》剛剛結束了在北京的演出。作為引進方的羅盤文化副總經理徐海松每天都在劇場中和觀眾一起看演出,關注觀眾的反應。

  《律政俏佳人》講述的是一個漂亮女孩的勵志故事,她被男朋友拋棄後奮發圖強,考上了哈佛大學,最終成為一名優秀的律師。“《律政俏佳人》中有勵志的女性,舞臺上還有可愛的小狗,劇情貼近都市生活,風格非常歡樂。”徐海松説,這是一部風格相對新派的百老彙喜劇,引進後他一直期待北京觀眾的反饋。

  幾天演出跟下來,徐海松發現,這部劇在中國的落地有些水土不服。豆瓣網上有觀眾評論:“舞臺後方是一個巨大的電影螢幕,上面還有三塊很亮的LED屏,看得有點累。”他自己也發覺,這部劇劇情上沒有高潮疊起的點,“沒有一個貫穿始終的主旋律,看了整場演出,觀眾腦子裏沒有一首‘洗腦’歌。”

  談到票房,徐海松坦承:“只能做到在單個城市盈利,全國範圍內整體盈利比較渺茫。”該劇在上海、北京、廣州、深圳這幾個城市反響較好,二三線城市則較弱。本來,羅盤文化打算把《律政俏佳人》帶到更多的二三線城市,但一些城市反饋説“可能接不住”,最終沒有成行。

  這並非《律政俏佳人》一部劇的遭遇。剛過去的2017年被認為是音樂劇的“大年”,《保鏢》《魔法壞女巫》等音樂劇接連上演,但從票房情況來看,不少經典大戲的票房並未達到預期。業內人士透露,其中一些劇目從國外引進的版權費極高,再加上演員的國際旅費及其他費用,折合到每場演出中,平均花費八九十萬元,即便該場票房賣爆也只是100萬元,只能賺個平手,根本談不上盈利。

  2018年引進劇目數量不減

  然而,2018年原版音樂劇的引進並沒受到平淡票房的影響。

  據不完全統計,今年在北京登臺的原版音樂劇至少有6部,除了結束演出的《律政俏佳人》,倫敦西區音樂劇《貓》、法語音樂劇《亂世佳人》、百老彙音樂劇《芝加哥》《吉屋出租》隨後將至,音樂劇《雙城記》的版權洽談也在進行中,預計會在今年登臺。平均每兩個月一部原版大戲的演出頻率,與去年基本持平。

  去年市場反饋一般,為何今年還有如此多的音樂劇登臺?業內人士認為,不少引進商和劇院出於對演出行業發展的思考,看好國內音樂劇市場的前景,率先佈局。資料顯示,在成熟的歐美市場,音樂劇票房在整個演出市場佔比高達80%,而音樂劇進入中國演出市場30多年後,票房佔比僅為2%左右,尚有巨大發展空間。

  “國外的音樂劇品質較好,也有一定知名度,引進的風險比自製一部劇目小,近幾年原版劇目也就越來越多。”上海文化廣場劇院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費元洪認為,這是市場的正常選擇。不過他也直言,國內觀眾目前對音樂劇的理解還相當粗線條,“説到音樂劇,大多數人只能説出《貓》《歌劇魅影》的名字,但它們講的是什麼故事,看點在哪,觀眾就不是很了解。”

  音樂劇市場因此呈現出兩極分化的狀態,觀眾都追著“大IP”走,不同音樂劇的票房出現較大差距。因在中國知名度極高,今年再度來京的倫敦西區原版音樂劇《貓》就被看好。引進方聚橙音樂劇內容總監周吉介紹,儘管《貓》今年9月才在北京上演,但在2017年末首輪開票時,最先放出的兩場瞬間售空。相比之下,另一部將在10月上演的百老彙音樂劇《吉屋出租》就沒那麼樂觀,“開票後的銷售情況完全不能和《貓》比。但市場上不能永遠只有《貓》這樣的劇目,想拓展音樂劇市場,劇目的豐富程度非常重要。”

  “預熱”功課要做到前頭

  引進劇目一波接一波地落地,但觀眾卻對不熟悉的劇目不“感冒”,如何打開音樂劇的市場就成了從業者共同思考的問題。找準核心粉絲,利用口碑效應,完善觀劇體驗……眾多引進方也是想盡了招數,把預熱的功課做在前頭。

  不少音樂劇改編自同名小説或電影,“借力打力”就成為引進方想到的第一個點子。作為法語音樂劇《亂世佳人》的製作出品方,九維文化董事長張力剛就把寶押在了同名電影的粉絲和小説的讀者身上,“對普通觀眾來説,這部音樂劇的知名度還不是很高,電影和小説的受眾就是核心粉絲,他們的反饋非常重要。”

  在《亂世佳人》上演之前,張力剛打算策劃一系列分享會和大師課,都在Pageone、單向街書店等閱讀空間舉辦,主要面向群體就是這些“鐵粉”。“這種音樂劇在開票前銷售情況可能很一般,但我們的目的是讓核心粉絲看了先説好。”張力剛顯然是想靠口碑效應帶來下一輪熱度。

  由於引進劇目多用外文演唱,為了降低觀眾的理解障礙,引進方也在字幕上下足了功夫。“儘量用最大的字幕屏,放最大的字號,每一屏上的字數也要儘量少,讓觀眾的視線多停留在舞臺上而不是字幕上。”徐海松説,音樂劇的魅力在於舞臺上的歌舞,字幕屏不停地閃勢必影響觀看體驗。《修女也瘋狂》上演時,就因字幕精煉風趣而大受好評,此次《律政俏佳人》的字幕超過1000屏,徐海松覺得有點多。

  “既然觀眾對音樂劇的認識還不夠,就需要劇場和引進方先往前走一步,幫觀眾選擇優質劇目,想辦法吸引觀眾、留住觀眾,培養他們的觀劇習慣。”費元洪説,“當觀眾不再只追現象級的劇目,而是在音樂劇市場形成穩定的購買行為,行業才真的活了。”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