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骨笛穿越8000載演繹戲曲發展史

2018年01月19日 11:10:00來源:新華網

  新華社鄭州1月18日電 題:骨笛穿越8000載演繹戲曲發展史

  新華社記者 桂娟

  起源於原始歌舞的崑曲、京劇等中國戲曲,與希臘悲喜劇、印度梵劇並稱為世界三大古老戲劇文化。鮮為人知的是,我國戲曲因子的出現,最早可追溯到8000多年前河南舞陽賈湖遺址出土的骨笛。

  正在鄭州大象陶瓷博物館舉辦的“中原百戲——漢唐宋元戲曲文物特展”,以史前、夏商週三代、兩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等各個時期的文物,展現了8000年來我國戲曲從孕育到成熟的完整形態與迷人風采。

  近年來,鄭州市兩家非國有博物館聯手搶救保護散落在中原大地的傳統戲曲文物,用1600多件文物梳理出一部完整的戲曲發展史。

  “戲曲文物的收藏和整理,始於一個偶然的機遇。”鄭州市華夏文化藝術博物館執行館長李寶宗説。

  2014年,李寶宗在鄭州古玩城地攤上發現4塊北宋時期的磚雕,上面分別是4個演員的名字和肖像。熟讀中國戲曲史的他,看到“丁都賽”3個字時心裏“砰砰”亂跳。

  “丁都賽”是北宋著名青年女性雜劇演員,《東京夢華錄》上有記載,她曾在東京的寶津樓上給宋徽宗演過雜劇。沒有絲毫猶豫,李寶宗買下了這些銘文磚雕。

  專家們研究後發現,這竟是我國目前唯一成組出現的、有名有姓有演出形態、且與文獻吻合的戲曲演員形象,也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早見於史載的戲曲藝人形象。這些銘文磚雕等戲曲文物為古代戲曲演出形態提供了實物證據,佐證和補充了文獻記載。

  “我國古代鄙視戲劇與戲曲,大批社會地位低下的名演員、名作家湮而不彰,大批劇作如宋代官本和金代院本雜劇僅存名目。”李寶宗説,“幸運的是,我們可以從中原地區發現的戲劇、戲曲文物一窺其風采。”

  認識到戲曲文物的重要性,鄭州市華夏文化藝術博物館與鄭州大象陶瓷博物館協商分工,在戲曲的搖籃與故鄉——以洛陽為中心的豫西、晉南和豫北地區,有意識地對戲曲文物進行專項搶救與保護。最終整理和收集到能反映中國戲曲發展脈絡的相關文物1600多件。

  這批珍貴的戲曲文物,還見證了絲綢之路開通後,絲路沿線國家在音樂、舞蹈方面的交流與碰撞。

  展出文物中的漢代百戲,如跳刀、頂碗、頂橦、走索、穿狹、噴火、幻術、飛車、吞刀、七聖刀等藝術門類,都是從西域或是古羅馬經西域傳入中原的。此外,除了鼓、笛、鐘、磬等中國傳統廟堂樂器,還有從西域傳來的箜篌、篳篥、琵琶、拍板、方響、腰鼓、二胡、三弦等樂器。

  惟妙惟肖的戲曲文物還為研究我國戲曲服飾史提供了實物依據。一方宋代磚雕上,演員穿著“吊敦服”——早期連襪褲。“吊敦服”曾流行一時,乃至宋真宗不得不頒布聖旨,不準王公大臣、家屬穿著“吊敦服”,以保護傳統服裝。

  “從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歌舞俑身上可以看出,當時舞者已開始穿胡服。到了唐代,胡服成為全民時尚,連皇室成員都以穿著胡服為榮。”李寶宗説。

  “這批戲曲文物梳理出了一部完整的中國戲曲發展史,不僅對中國戲曲史研究意義重大,也必將對世界戲劇史研究産生重大影響。”著名戲曲評論家、四卷本《中國戲曲發展史》作者廖奔説。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