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牌坊》再登首都劇場 舞臺書寫匠人精神

2018年01月15日 14:01:00來源:中國新聞網

 

  1月12日晚,北京人藝京味兒大戲《牌坊》再登首都劇場。經過兩年的打磨,讓這部新排作品日臻成熟,從故事到表演收穫不少讚譽,而在兩個月前舉辦的第七屆國際戲劇“學院獎”中該劇也一舉摘得優秀劇目獎和最佳男配角獎兩個獎項。

  《牌坊》是著名演員楊立新演而優則導的第二部京味兒戲,他與編劇劉進元都是地地道道的老北京人,二人聯手從北京的歷史出發,將一段北京的故事濃縮在一個個人物和一個家族的命運上,為觀眾呈現出那段歷史時期整個民族的血淚史和中國工匠的精神脊梁。

  近年來,匠人精神已悄然走紅,圈粉的背後是大家對一個行業精神的重視與回歸。而《牌坊》這部戲中的匠人精神則更為宏大,不僅體現在專業領域的執著與精細,更是將民族精神貫穿其中,讓人穿越歷史看到中華民族大寫的匠人。

  從細節入手進行新一輪的排演是楊立新作為導演的重點,“我們這部戲真的不好演,因為沒有強烈的懸念和戲劇衝突,那麼觀眾在舞臺上看什麼,看的就是演員怎麼表演,是他們表演背後的起承轉合。”他一邊做示範一邊解釋道,“比如我們演劇中人物的反應,這種反應不是一個結果,而是一個複雜的思考過程,隨著演出的熟練,這種過程就容易被忽略,我就要求演員一定要演出這些細節。這樣才能抓住觀眾。”“戲是人演的,人演到位了,劇情才會合理。”楊立新説。

  “我每走到一個地方,看到那些古建築都會想到背後那些工匠。”扮演劇中男主人公蒯鶴年的王剛説道,“他們對待手藝那種精益求精讓我們很受觸動,而排匠人,不僅要演好他們還得繼承他們這種匠人精神。我們在這部戲的排演中,不是在恢復原來的,而是重新去排。比如我演蒯鶴年最後一場戲,到了悲痛處經常潸然淚下,可是經過了幾輪沉澱,我開始在表演中壓抑自己的外在表現,讓內心的體驗去支撐,控制自己再去表現,做到在舞臺上四兩撥千斤。”

  作為戲中戲份兒最重的女性角色,蒯鶴年的母親由北京人藝實力派演員龔麗君擔綱。才結束了小劇場《她彌留之際》中的演出,她立馬開始了對於老太太這一角色的塑造,她稱自己已經將原來的經驗清零,重新開始去創造人物,“一二輪演出我一直在注意‘扮老’,因為這是一個跟我年齡相差很遠的老太太,可是到了現在我能夠用自己的狀態去對待人物。我用真實感受對待人物,人物感覺就會回到我身上。演員要真誠,自己先感受到,然後人物就能感受到,最後觀眾就能看懂。”

  據悉,《牌坊》本輪演出將持續至1月28日。(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