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這是一份來自文學史的鼓勵

2018年01月15日 13:54:00來源:北京日報

  昨天(11日),一年一度的北京圖書訂貨會在中國國際展覽中心(老館)開幕,幾十萬種新書亮相。《收穫》60週年紀念文存(珍藏版)在一個不算顯眼的位置依次擺放著,29卷圖書囊括了60年來《收穫》雜誌發表過的精品,堪稱中國當代文學的半壁江山。

  紀念文存 

  中國當代文學的簡寫本 

  作家陳村曾説,《收穫》是中國當代文學的簡寫本。這句話至今被作家和《收穫》編輯部小心留存。

  據上海九久讀書人總經理黃育海介紹,這次《收穫》60週年紀念文存(珍藏版)是限量發行,由《收穫》編輯部主編,選收了《收穫》雜誌歷年發表的優秀作品,遴選範圍自1957年創刊號至2017年第2期。文存按不同體裁編纂,其中長篇小説11卷、中篇小説9卷、短篇小説4卷、散文4卷、人生訪談1卷,總計一百六十余部長、中、短篇小説,及一百二十余篇散文隨筆作品。

  這套叢書是中國當代文學上下六十年的縮影。在這套紀念文存所收的一百八十余位作者裏,既有巴金、老舍、曹禺、沈從文等老一輩作家,也有王安憶、賈平凹、蘇童、格非、劉恒等新時期文壇中堅力量,以及張悅然、笛安、路內等年輕新銳作家。

  《收穫》主編程永新説,當代著名作家都在《收穫》上發表過重要的或有代表性的作品。1957年《收穫》創刊號發表了老捨得《茶館》;1981年,詩人北島第一次在《收穫》上發表的作品是短篇小説《稿紙上的月亮》。在《收穫》上發表作品最多的首推王安憶,從1980年發表短篇小説《廣闊天地的一角》,至2017年初發表中篇新作《紅豆生南國》,37年間王安憶在《收穫》發表了30余部作品。而余秋雨同《收穫》的合作長達7年之久,在《收穫》相繼開設了《文化苦旅》《山居筆記》《霜天話語》《舊城迷藏》等名專欄,一時讀者遍天下。

  作家 

  收穫了《收穫》珍貴回憶 

  在這部紀念文存中,收入了馬原、劉慶邦、李輝、笛安等作家的作品,他們對《收穫》都充滿了感恩之心。

  “《收穫》選中我的來稿,是最讓我欣慰的一個肯定。”馬原説,他最早發在《收穫》上的作品是6萬字中篇小説《西海的無帆船》,編輯只字未改,“當時我有一點吃驚,一下子用了那麼長一個中篇。”他坦言,《收穫》尊重作者,所以他至今寫過的一半作品都在此發表,其中包括《上下都很平坦》《牛鬼蛇神》等三部長篇。

  劉慶邦感佩于《收穫》的高標準和高門檻。他回憶説,曾往《收穫》投過長篇小説《遍地月光》,這是一部描寫底

  層普通民眾生活的作品,因為比較長,編輯建議壓縮,但終審也未獲通過。“不管你是多大的作家,達不到發表水準,就不行。”

  李輝至今稱奇,自己從1993年到2015年,在《收穫》開了23年專欄,包括《滄桑看雲》《封面中國》等四個專欄。2005年他開設專欄《封面中國》,後來10年間內共發表30篇文章。他記得,《收穫》名譽主編李小林非常嚴格,“她經常給我打電話挑錯別字,還説,你前面有個‘所以’,怎麼後面又帶個‘所以’?”

  “如果不是《收穫》願意在最初的時候用我的稿子,我想我可能不會把寫作當成我人生一個很重要的任務。”青年作家笛安説,2003年11月《收穫》發表了她的第一部中篇小説《姐姐的叢林》,隨後2004年又發表其長篇小説《告別天堂》。《告別天堂》交稿時,笛安正在法國上學,時任編輯的鐘紅明給她發來一封郵件,説很高興看到一個年輕作者用這種方式寫初戀和愛情。“《收穫》這樣的雜誌,代表文學史裏很重要的一部分。作為年輕人,被《收穫》鼓勵過,會有一種收到了來自文學史的鼓勵,那種感覺很珍貴。”笛安説。

  編輯 

  見證重量級文學作品誕生 

  一家文學雜誌一次次見證了當代文學史上眾多重量級作品的誕生。

  程永新回憶,王朔發表《空中小姐》前後,認識他的人還不多,他給《收穫》寄來一篇小説《五花肉》,“我看完以後,就小説中的一些問題與他探討。我覺得題目是最重要的,《五花肉》這個名字不怎麼貼切,建議他是不是可以換一個名字。”後來王朔提了三個,編輯部最後挑中了《頑主》。

  有一天,程永新正在雜誌社上班,突然走進來一個留著平頭的人,穿著拖鞋,一口京腔。當時他心裏非常反感,怎麼穿拖鞋來編輯部呢?後來才知此人就是王朔。“《頑主》發表後,北京的文學圈競相傳閱,王朔成了突然闖入文學界的一匹野馬。”

  《收穫》發表的作品很多具有開創性。《收穫》副主編鐘紅明回憶,當年賈平凹還在陜西一個縣裏修改《浮躁》,在那個發黴的房間裏,她見到了《浮躁》手稿。《浮躁》試圖表現改革開放之初鄉村與城市的劇烈變化,以及在這種變化下人的生存境況。這部小説發表後,因涉及當時文學作品極少表現的腐敗現象而受到批評。程永新説,當時某位領導在一次幹部大會上甚至點了《浮躁》的名。“後來圍繞這部小説還召開了一次座談會,很多老作家都出來發言力挺《浮躁》。”《浮躁》是賈平凹“商州系列”第一部,後來奠定了他在文壇的實力派地位。

  “一部優秀文學作品對時代的反映,會以其深刻性走在時代之先,事實證明,《浮躁》正是這樣一部作品。”鐘紅明説。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