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

2017年11月29日 11:11:00來源:中國文化報

  

  作者:中國國家圖書館 吳寒

  十九大報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是我們對於自身思想文化、價值體系的深切認同和肯定。在當今世界文明的交流碰撞中,樹立堅定的文化自信,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基石。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層次豐富,內涵寬廣,既是培植文化自信的沃土,也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活水源泉。大力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於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建設有重要的啟示意義。十九大報告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於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這段論述指明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於當代文化建設的重要意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既是中國在當下進行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中國文化走出去、增強自身競爭力和國際話語權的重要前提。

  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十九大報告強調,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文化的發展離不開對於傳統的繼承,而這並非簡單的復古或延續,需要伴隨新理論的建設,在創新和創造中賦予傳統資源以新的時代內涵。中華民族向來善於在創造中發展,宋明理學的産生就是宋代學者對經典體系進行的一次重整。中國當下的文化復興,也需要不斷探索文化傳統的當代表達形式,以指導當下的生活、解決切實的問題。

  推動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首先應抓住傳統文化的精髓和結構性、主乾性因素,注重恢復傳統價值的豐富性、全面性和系統性,以便更好地把握住適宜應用於當下的傳統資源。例如中國傳統的二十四節氣,它是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運作規律,總結相應時令、氣候、物候而形成的一整套知識體系。我們在認識二十四節氣時,應關注其所蘊含的中國人的思維習慣和生活方式,把握其思想精髓和核心價值,這樣,才能真正理解其對於中國人生活實踐的指導意義。其次,應探索傳統資源的當代表達方式,傳統知識體系及其表達方式適宜於過去的生活狀態,這往往使得它不能被簡單移植到現代生活當中,而需要找準其與時代需求的銜接點和契合點。再次,對傳統資源的汲取和借鑒應建立在立足當下的問題意識之上,這要求我們對於時代需求有充分的把握,對於當下的文化現象有準確、清晰的判斷,帶著明確的問題汲取傳統的智慧和營養。例如作為六經之一的《禮經》,它的價值理念始終指導著傳統中國的社會生活,但是其中具體的儀節卻與時俱進,不斷隨著時代的變遷而變通,所謂“禮時為大”。傳統資源的當代轉化,也需要在傳承中展開適宜當代語境的創造。

  把握廣大人民群眾的期待和需求

  經濟發展帶來的精神文化需求。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須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人民的物質生活不斷提升,在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也日漸高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對於民眾有著天然的親和力。近年來,傳統文化在大眾傳媒、大眾文化領域受到追捧,這既是傳統文化實現當代價值的重要契機,也反映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非物質文化遺産受到全社會的歡迎,中國風音樂的流行、網路小説中古典題材的興起、傳統節日和民俗受到重視、傳統服飾成為時尚、古典文化類電視節目被全民追捧……種種文化現象及其背後的文化心理和傳播機制都值得重視。這些文化現象值得深入挖掘和追蹤,我們可以從中探索文化轉型的路徑,對既有的文化現象進行引導,在此基礎上促進傳統價值的當代回歸。

  社會發展帶來的道德建設需求。隨著社會的高度發展,社會生産方式轉型、社會流動性增大、新興技術使人們的生活日新月異……這使得道德建設在取得巨大進步的同時,也面臨著許多新的、複雜的問題,也對當代道德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對此,我們應充分利用傳統道德理念的資源,探索其對於當代道德建設的指導意義。正如習近平同志所指出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為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啟迪,可以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也可以為道德建設提供有益啟發。對傳統文化中適合於調理社會關係和鼓勵人們向上向善的內容,我們要結合時代條件加以繼承和發揚,賦予其新的涵義。

  文化産業發展的需求。文化産業是文化和經濟、社會的重要結合點,也是我國向國外提升自身文化影響力、實現文化傳播和文化輸出的重要名片,發展文化産業,需要充分把握自身文化傳統的鮮明特色,從傳統文化的寶庫中挖掘素材,把豐富的文化資源轉化為有巨大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文化産業,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抓住時代機遇,以文明交流推進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

  十九大報告提出,中國人民願同各國人民一道,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同時強調,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衝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這段論述指出,文明的交流和對話是推進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方式,隨著全球化的高速發展,人類文明應以包容互鑒取代衝突排斥,在多元和多樣中探尋共同的價值理念、長遠的繁榮發展。

  習近平同志曾指出,古往今來,中華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響,不是靠窮兵黷武,不是靠對外擴張,而是靠中華文化的強大感召力和吸引力。縱觀歷史,中華文化一直以開放、包容的態度,懷柔遠人,和合鄰邦,並以自身文化傳統向外輻射,形成了以華夏文明為核心的中華文明圈,還通過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與世界溝通和交流文明成果。

  隨著全球國際局勢的變化,西方的文化霸權主義已經引起了全世界的反思,作為一個擁有悠久歷史的文明體,世界期待中國給出有價值的思想貢獻,期待從中國傳統文化的智慧中,發掘解決當代人類發展困境和國際秩序難題的理論資源。可以説,這一國際地緣政治的調整,正是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時代契機。正如習近平同志所指出的,我們要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把跨越時空、超越國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圍繞我國和世界發展面臨的重大問題,著力提出能夠體現中國立場、中國智慧、中國價值的理念、主張、方案。可以説,優秀傳統文化的復興儘管立足於中國,但並非止步于現代民族國家格局內部,而需要有立足世界秩序的宏大眼光和格局,在全球化格局中尋找傳統文化資源的新開展,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提供理論資源,從而打造可持續的、有感召力的文化復興,為中國在經濟、政治等領域的崛起提供文化助力。(吳寒)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