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唐伯虎真跡罕見亮相 為何會有兩幅同名作品?

2017年11月24日 19:23:00來源:四川日報

  唐伯虎真跡罕見亮相川博 為何“風流才子”會有兩幅同名作品?  

  本報記者吳曉鈴

  “風流才子”唐伯虎的書畫真跡,一直是世界各大博物館引以為傲的藏品之一。近日,四川博物院舉行“翰墨至寶——館藏書畫精品展”,其館藏的鎮館之寶——唐伯虎巨幅畫作《虛閣晚涼圖》也罕見亮相,吸引不少觀眾駐足欣賞。有意思的是,上海博物館也有一幅同名的唐伯虎真跡,只是畫面完全不同。

  唐伯虎,詩、書、畫俱佳的明代“吳中四才子”之一。在明代才子徐禎卿眼裏“任逸不羈”的唐伯虎,為何會作兩幅同名畫作傳世?

  兩幅《虛閣晚涼圖》均為真跡

  展覽上,《虛閣晚涼圖》以其171釐米長、138釐米寬的巨大尺幅,在川博一眾館藏精品書畫中顯得格外引人注目。這幅作品為絹本設色的青綠山水,遠處,繪製了若隱若現的起伏山巒,潺潺溪流蜿蜒于茂林煙霧之間;近處,有濃蔭蔽日,深掩茅屋草堂,閣中二叟納涼清談,意境清幽。在畫面左側,有作者自題的七絕一首:“虛閣臨溪趁晚涼,檻前千斛藕花香。蔗漿滿貯金甌冷,更有新蒸薄荷霜”。落款為“吳門唐寅”,下鈐朱文隸書的“唐伯虎”“南京解元”二方印。在七絕開頭,還有一方“夢墨亭”的朱色長印。

  川博副院長甘曉介紹,《虛閣晚涼圖》由博物館從民間徵集而來。經過數百年的流傳,作品圖軸上卻罕見地沒有收藏者印章,其流傳留下了太多秘密。

  然而,在上海博物館館藏的《虛閣晚涼圖》,可以從圖軸上清晰地看到從明末開始的收藏順序:有明末清初的藏書家、書畫鑒賞家和收藏家朱之赤,也有清代著名的書畫鑒賞家陸時化,近現代書畫家陳逸庵,以及從1950年開始專門在國家文物局從事書畫鑒定的大家徐邦達。這種流傳有序,基本可以證明一件藏品的“身家清白”。

  四川博物院這件民間徵集的作品,真的是“橫空出世”嗎?從1979年開始,四川博物院這幅唐伯虎畫作,其珍貴价值陸續被專家認定。甘曉説,1979年和1989年,徐邦達、謝稚柳等書畫鑒賞專家專程入川展開鑒定,一致認為此畫為真跡。這幅大青綠的畫作,“是唐寅從早年向中年轉變時期的風格。”最終,此畫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至於為何上海博物館也有一幅同名畫作,且除了題寫的七絕詩相同,所畫內容、材質及尺寸均不相同呢?包括陳定山等在內的鑒定界專家們認為,這應該是唐伯虎到了老年以後一次有感而發的作品。

  風流才子命運多舛

  在周星馳電影《唐伯虎點秋香》中,唐伯虎除了才華橫溢,被塑造得風流倜儻、浪漫非凡。然而現實中的唐伯虎,命運坎坷,並無明星般被追捧、膜拜的際遇。甚至他能在繪畫上取得非凡成就,也是在人生遭遇連續打擊、放棄了從政的幻想後才取得的。

  甘曉説,唐伯虎自幼天資聰穎,過目成誦。不僅飽讀群書,閒時還學畫山水花鳥。在唐伯虎16歲時,秀才考試奪得第一名,轟動蘇州城。29歲時參加鄉試奪得解元,更是聲名鵲起,名震江南。然而考中解元後的唐伯虎,在躊躇滿志赴京參加會試時,卻被牽涉進科場舞弊案。一年之後雖然被釋放出獄,卻已經聲名掃地,再想走科舉仕途,已然無望。當時,朝廷不僅革除了他的“士”籍,還把他發配到浙江偏遠之地為小吏。

  飛來橫禍讓唐伯虎倍感心灰意冷。他既恥于到浙江當一個小吏,又沒臉面回到家鄉,在31歲時,他開始遊山玩水排遣苦悶。其傳世的畫作中,有大部分就是他寄情山水時所作,而頗有避世意味的《虛閣晚涼圖》,便極為符合他這一時期的心態。

  相比唐伯虎的曲折人生,這幅《虛閣晚涼圖》得到了應有的尊重。甘曉透露,這幅絹質作品在數百年後流傳至博物館時,已經出現了不少病害。川博包括廖定一等在內的書畫修復大師,在上世紀60年代就曾專門對其進行修復,讓這幅作品又恢復了古色古香的韻味。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