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分級閱讀:別讓“童年的消逝”成為必然

2017年11月01日 09:21:00來源:中國青年報

  趙清源

  兒童閱讀越來越受到學校和家長的重視,但大多數家長在為孩子選書時會感到困惑:在浩瀚的童書市場上,孩子在幾歲時該讀什麼書?日前,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2026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為兒童挑選圖書時,56.0%的受訪者感到困難,72.7%的受訪者表示需要國家有關方面制定參考標準。(《中國青年報》10月31日)

  美國學者尼爾·波茲曼在《童年的消逝》中提出,“童年作為一種社會結構和心理條件,與科學、單一民族的獨立國家以及宗教自由一起,大約在16世紀産生,經過不斷提煉和培育,延續到我們這個時代。”可是,“童年正在消逝,而且飛快地消逝……電視資訊環境正在讓童年消逝”。

  本來,兒童應該有天真爛漫的童年,但在電視、手機等大眾媒體的影響下,現在的兒童過早地進入了成人世界。雖然年齡、身體還沒有發育成熟,但在興趣、語言、服裝等方面的表現都與成人區別不大了。兒童的成人化,意味著“童年的消逝”,用波茲曼的話説,“當兒童有機會接觸到從前密藏的成人化資訊的果實的時候,他們已經被逐出兒童這個樂園”。

  兒童之所以會有童年,重點是兒童和成人的媒介環境是不同的,他們的媒介環境應該經過篩選和過濾,同時適應不同年齡階段的特點,進而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步開放。這也是兒童教育的題中應有之義。

  其實,從某種程度上説,兒童分級閱讀就是在塑造適合孩子的媒介環境。對孩子來説,分級閱讀可以針對其年齡特點有計劃地提供書籍,使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充分感受讀書之美,細化孩子的閱讀能力,培養孩子對書籍的尊重,提高他們的閱讀鑒賞能力,並讓他們養成熱愛閱讀的習慣,進而影響其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對老師、家長來説,是提供了教育選擇上的便利;對童書作者來説,則指出了更加清晰的創作方向,讓其知道自己的目標讀者,以致在寫作中,能更加準確地運用語言系統和敘述技巧。

  兒童分級閱讀,往小了説是提供了閱讀選擇上的便利,往大了説,就是在拯救孩子們的童年。不過,目前國內對少兒圖書分級閱讀還缺乏普遍的了解和認同。雖然有一些童書已經標明瞭“適合×歲兒童閱讀”,但是,一來,這不是全國統一的標準,二來,也沒有詳細的説明,缺乏充分的實踐檢驗。

  需要説明的是,分級閱讀的標準不能只由專家來制訂,而是應該由教師和孩子共同參與。看看孩子認為哪些書很簡單,閱讀起來很流暢,自己就能夠閱讀而不需要教師的幫助;看看孩子對哪些書不感興趣,感到很困惑,讀不懂,同時徵求教師的意見。這樣制訂出來的標準或許才更加科學和完善。

  當然,分級閱讀的標準宜粗不宜細,一方面要著眼于現代出版的新書,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傳統文化經典,這既是傳承中華文化血脈的內在要求,也是傳統經典在現代重新播種、再生的必經之路。另外,對於兒童分級閱讀標準的制訂,不應搞閉門會議,應該抱有開放包容的心態,讓社會各界廣泛參與討論,只有各種見解碰撞,才能催生出一種具有較強適應性的分級閱讀標準。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