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湖南羊舞嶺窯堅守者史一墨:翼千年古窯重燃窯火

2017年10月31日 16:05:00來源:中新網

  中新網長沙10月31日電 (記者 鄧霞)“跨越千年曆史的羊舞嶺窯是湖湘工藝美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希望它能夠重燃窯火,燒出更燦爛的文明。”湖南益陽羊舞嶺窯非遺傳承人史一墨説,希望有更多的民眾了解這個曾在地下埋藏了一千多年的文明。

  近日,羊舞嶺窯憑藉厚重的制瓷歷史和與瓷都一脈相承的陶瓷文化,首次亮相一年一度的中國景德鎮國際陶瓷博覽會。在位於十大名窯展區的羊舞嶺窯展位前,觀展的人群絡繹不絕,造型古樸、溫潤而又厚重,且胚體樸拙,並與繪畫語言完美結合的羊舞嶺瓷器或陶缽,吸引他們紛紛駐足欣賞。

  羊舞嶺古窯遺址位於湖南資水流域下游的丘陵地區,是宋元至明清時期南方燒造瓷器頗具規模的一處民間窯場,燒制的産品主要分為青白瓷、青瓷、黑釉瓷、褐釉瓷和青花瓷,制瓷工藝主要受景德鎮影響。此窯發現于上世紀70年代,顯露出的古窯場面積近20000平方米,大量的窯具與殘瓷堆積如山。2013年,羊舞嶺古窯遺址被國務院公佈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70年出生的史一墨從小就喜歡畫畫、用泥巴捏東西,雖未接受過正規美術院校的教育,卻憑藉自己的天分與努力,成功實現從農民到打工仔再到職業畫家的蛻變,現為國家一級美術師。其畫作題材多來源於自幼生長的洞庭湖畔,土味十足、野趣橫生,被業內成為“洞庭畫派的掌門人”。

  從史家祖傳器物和史氏家譜上溯,史一墨與瓷器可追溯到清初時期,史家老祖宗是河北曲陽一家窯場的窯工,其後人因戰亂遷往湖北,清末民初時又來到湖南益陽,隨身還帶著一些畫著藍色花紋和各種圖片的罐子。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史一墨有次回鄉時在羊舞嶺古窯址旁的村道上撿到一塊瓷片。或許是從小受陶瓷文化的影響,這塊卷草紋的老瓷片頓時勾起了他兒時的記憶,從那以後,羊舞嶺窯一直不能讓他忘懷。於是,史一墨開始近20年的傳承、復興羊舞嶺瓷器之路。

  “羊舞嶺窯最興盛時是在宋代和元代,以青白釉和青釉為主,篦劃、刻花、模印、貼塑和鏤空等工藝較為複雜。”為讓千年古窯技藝重放異彩,史一墨先後到浙江龍泉窯學習燒制工藝,到景德鎮學習青花汾水施色工藝,同時研究羊舞嶺古窯釉下彩技法,逐步恢復羊舞嶺窯陶瓷燒制技藝。

  此外,史一墨還大膽創新,讓羊舞嶺窯陶瓷燒制工藝有了新的生命,創作出更適合時代審美及需求的好作品。如他在拉好的坯胎上將剪紙藝術巧妙地嵌入國畫創作,又大膽使用五彩塗抹素坯,使整個畫面變得活潑跳躍,強化了視覺吸附感,讓人遐想聯翩。(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