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劇表演藝術家傅全香辭世 為“十姐妹”時代畫句號
“祝英臺”化蝶西去
越劇十姐妹天上相會
昨天12時18分,越劇傅派藝術創始人傅全香在上海華東醫院逝世,享年94歲。告別會將於11月1日上午10時,在上海龍華殯儀館舉行。
2017這一年,“越劇十姐妹”最後三位姐妹——范瑞娟、徐玉蘭、傅全香,全都離開了我們,十姐妹的時代真的結束了。
傅全香最為人們所熟悉的戲曲角色,自然是她的祝英臺。1950年8月,她與范瑞娟率東山越藝社赴京公演,毛澤東主席首次看了她們演出的《梁山伯與祝英臺》,一炮而紅。
她塑造了很多悲劇女性形象,祝英臺、筱丹桂、杜十娘、李清照……但她説,只要人在舞臺,“我好像還是二八佳人,不知自己的年歲,更從來沒有想到老。”
其實,傅全香本姓孫,傅全香的名字,是1936年在杭州改的。而在杭州,曾經在浙江小百花越劇團的何英,是她的得意弟子。她的關門弟子,則是浙江越劇團的陳藝。
一直很想演瑪格麗特
徒弟幫她實現了願望
昨天中午,錢報記者給陳藝打電話時,她正在趕往上海的火車上。
1995年,陳藝的聲腔老師劉澤珍,在美國碰到傅全香,把陳藝推薦給了她。傅全香考慮了很久,她覺得自己年事已高——那年,她72歲——但她還是答應了。1997年,25歲的陳藝成了傅全香的關門弟子。
陳藝30歲那年,傅全香親自幫她籌劃了個人專場,取名“放飛”。傅全香説:老師教了你五年了,希望你可以展翅高飛。老師不可能教你一輩子,很多路還需要你自己去走。
那年,傅全香在杭州住了3個多月,“導演、編劇、舞美,整個班子都是她安排好的,每天在排練場坐鎮。”
在專場節目單裏,傅全香定了一折《茶花女》,對,就是小仲馬的那部名著。
那是傅全香年輕時的夢想。陳藝説,老師非常想演兩個外國角色,一個是《茶花女》裏的瑪格麗特,還有一個是《復活》裏的瑪絲洛娃。傅全香覺得,瑪格麗特雖然是風塵女子,但身上有氣節,她非常喜歡。
這個戲比較適合男女合演,而當時傅全香在女子越劇團,要實現難度比較高。陳藝所在的浙江越劇團是男女合演團,傅全香很高興,“她希望我完成她的夢想。”
演完《茶花女》後,傅全香又提要求,能不能把《茶花女》做成大戲?陳藝一口應了。
演完那場大戲後,傅全香只對她説了一句話:“你膽子真大。”
説的是徒弟,也好像在説自己。
她的唱腔很有特色
慢慢把你帶進她的故事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戲曲學院教授傅謹昨天對記者説,好多年前,也是在杭州,傅全香帶他去西湖邊看了一幢洋樓,在現在的少年宮對面轉角處。上世紀40年代,她差點買下這幢小樓,在杭州住下。
“能買西湖邊的房子,還有上百個人跟著她吃飯,你就知道,那時她有多紅。”傅謹説。
“上世紀40年代是傅全香的全盛時期,她形成了自己鮮明的風格。她是一個典型的悲旦,比如《梁祝》裏的祝英臺,《情探》裏的敫桂英。她的高音不刺耳,低音也不沉悶,就像一個鄰家小媳婦絮絮叨叨説著自己的經歷,慢慢就把你帶到她的故事裏。而且,她不加修飾,好像在説別人的事,聽起來她不太用力,不是大喊大叫來抓住你,她特別沉穩地就把內心想要傳遞的情感傳遞給你了。”傅謹説,中年以後的傅全香在悲悲切切的唱腔里加進了一些剛的因素,體現人物的反抗精神。
“十姐妹”的時代結束了
但傳承還在繼續
“十姐妹”都走了,有人説,這個“都”字,多麼令人感慨。昨天,一張老照片也在朋友圈被刷屏:十位穿著旗袍的姑娘,在上海大都會照相館拍了張闔影,風華正茂,意氣風發。
1947年夏天,為反對舊戲班制度,籌建劇場和戲校,發展越劇,袁雪芬、尹桂芳、筱丹桂、范瑞娟、傅全香、徐玉蘭、竺水招、張桂鳳、徐天紅、吳小樓十個人同臺聯合義演《山河戀》,轟動上海,“十姐妹”因此得名。這張照片就是演出結束後拍的。
“十姐妹”代表了越劇的第一個輝煌時代,她們走了,一個時代也過去了。但是,傳承沒有斷。今天越劇舞臺百花齊放,這樣的局面,跟“十姐妹”的努力分不開。
傅謹説,儘管那張照片是上世紀40年代拍的,但她們真正發揮作用是在五六十年代,“在各個劇種中,越劇的傳承是做得比較全面的。十姐妹中,大部分流派都有自己的傳人。很多劇種做不到這點。”
“當年演《山河戀》時,姐妹間還有競爭關係,但她們能夠站在一起,共同為越劇的興盛打拼,這種精神非常可貴。現在也是這樣,一有大事情,大家互相站臺,這在別的劇種裏也是很少見的。”
傅謹説,這些表演藝術家各有各的風格,但同時又能夠聚攏起來。她們給整個時代提供了一組群像,不管有著怎樣的問題,她們始終是手拉手走過昨天和明天。這是“十姐妹”留給今人最重要的精神遺産。傅全香的離去,為那個時代畫上了句號。越劇藝術,也必須掀開一個新的篇章。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