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雲門舞集創始人林懷民談《稻禾》:我們都有共通的鄉愁
新華社廈門10月14日電(記者付敏彭培根)13日晚,臺灣雲門舞集《稻禾》在廈門閩南大戲院上演,為今年兩岸藝術節打響“頭炮”。當晚演出結束後,雲門舞集創始人兼藝術總監林懷民表示,《稻禾》已在全球演了一百多場,一些西方觀眾雖然不熟悉稻耕文化,卻也感動落淚,“原來,對農村,對人與大自然有機的互動是共通的,我們都有共通的鄉愁”。
林懷民于1973年創辦雲門舞集, 于1999年創立雲門2。“雲門”是中國最古老的舞蹈,相傳存在於黃帝時代。舞團的基本訓練包含靜坐、氣功、內家拳、現代舞,以及芭蕾。
在《稻禾》的表演中,林懷民以泥土、風、花粉、谷實、日光、火、水等自然界的元素在稻禾一生中的體現作為隱喻,影射生命成長和延續中的興衰榮枯、週而复始。春天到臨,犁翻焦土,收割之後,延火燒田。舞蹈終結前,女舞者在焦土冒煙的景觀中,如牛負犁,沉重移步,重新引水入田,溫馨的客家歌謠映照田水倒映藍天白雲的影像。
林懷民向觀眾坦露,他有深深的“稻米情結”:七十年代的《薪傳》徒手“插秧”,九十年代的《流浪者之歌》真米登場,雲門舞集四十週年時,他又回到稻田。
為了創作《稻禾》,林懷民可謂“煞費苦心”:他和舞者們親自到臺灣池上的稻田裏幹農活,體味稻禾生長的各個階段,將稻禾現實的生長歷程轉化為舞臺藝術,用直觀易懂的舞蹈描述稻禾週而复始的生命故事,並由此體現人與大地、自然緊密相連的關係。
同時,因為籌備《稻禾》,雲門舞集選中臺灣池上葉雲忠先生的田,這塊被雲門舞集選中的稻田一望無際,當初當地村長帶領村民努力爭取讓電線走地下,造就了如今幾十公頃浩瀚無瑕的稻海。雲門舞集請電影攝影家張皓然蹲點拍攝稻米的一生,用於《稻禾》的投影圖像。兩年的時間裏,張皓然多次在池上駐點,記錄一方稻田的生命週期——初秧,結穗,收割,焚田,春水重新灌滿田地。
不僅如此,客家山歌《新民莊調》《大門聲》《苦力娘》,聖桑的《夜鶯與玫瑰》、貝裏尼的《聖潔的女神》、石井真木的《單色畫Ⅱ》和梁春美為《稻禾》所作的鼓樂等風格多樣的音樂在《稻禾》裏被巧妙地結合在一起。
林懷民認為要關注農村,尊重土地。他主張農村代表人跟土地、跟大自然的和諧互動,是城市人精神的窗口,要護住,不能讓水泥高樓無限制地蔓延,扼阻了呼吸。二十一世紀的人只有安頓了土地的“呼吸”,心才能跟著安定下來。
據介紹,自2013年《稻禾》創作以來,先後在臺灣、巴黎、倫敦、紐約、華盛頓、莫斯科、北京、上海、香港等地演出了上百場。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