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于正侵權案|全球百大品牌|掃心地|送詩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傳統文化非遺

貴州侗族大歌

時間:2013年08月30日 10:06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侗族大歌》,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是在中國侗族地區一種多聲部、無指揮、無伴奏、自然合聲的民間合唱形式。1986年,在法國巴黎金秋藝術節上,貴州黎平侗族大歌一經亮相,技驚四座,被認為是“清泉般閃光的音樂,掠過古夢邊緣的旋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侗族大歌入選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開幕盛典儀式前的表演。

  侗族大歌歷史上分佈在整個侗族南部方言區,目前主要流行于侗語南部方言第二土語區的貴州黎平、從江、榕江和廣西三江4縣,其中心區域在黎平縣南部及與之接壤的從江縣北部,含今黎平縣永從三龍、岩洞、口江、雙江、肇興、水口、龍額,從江縣小黃、往洞、谷坪、高增、貫洞、洛香等鄉鎮,民間習慣稱為“六洞”、“九洞”、“十洞”、“四腳牛”、“千三”、“二千九”等。

  侗族大歌無論是音律結構、演唱技藝、演唱方式和演唱場合均與一般民間歌曲不同,它是一領眾和,分高低音多聲部諧唱的合唱種類,屬於民間支聲復調音樂歌曲,這在中外民間音樂中都極為罕見,侗族大歌不僅僅是一種音樂藝術形式,對於侗族人民文化及其精神的傳承和凝聚都起著非常重大的作用,是侗族文化的直接體現。

  侗族大歌的代表性曲目有《蟬之歌》、《大山真美好》、《裝呆傻》、《松鼠歌》等。侗族有三大寶——鼓樓、大歌、風雨橋。

  “飯養身,歌養心,”這是侗家人常説的一句話,也就是説,他們把“歌”看成是與“飯”同樣重要的事。侗家人把歌當作精神食糧,用它來陶冶心靈和情操。侗族人民視歌為寶,認為歌就是知識,就是文化,誰掌握的歌多,誰就是有知識的人。

  2009年9月,貴州省侗族大歌列入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

[責任編輯:馬小璇]

相關閱讀:

向艷梅:一路走來不容易

  “我是不會放棄(奧運會)的。”4年前在最後時刻落選奧運會,讓女子舉重69公斤級選手向艷梅失落許久,卻沒有讓她就此消沉。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