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于正侵權案|全球百大品牌|掃心地|送詩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新春要聞

“奇怪”的春節民俗:甲乙日叩齒 元宵節偷花燈

時間:2014年02月07日 10:10 來源:法制晚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古代的春節和其他節不同,特色之一,就是假期特別長,往往從冬至就算放假,至少到正月十五之後,才算一站。在這麼漫長的假期裏,各種講究也特別多,有些習俗,現在還流傳著,比如年前祭祖、除夕、初一和初五吃餃子、寫對聯貼窗花、拜年和給壓歲錢等等。可也有些小習俗,現在已經改變甚至消失了,有一些聽上去還挺奇怪。盤點一下這些奇怪的小風俗,也能讓人看到,春節民俗的演變過程,也許還能拋磚引玉,説不準在這世界的哪個角落裏,那些充滿古風的習俗,仍然存在著。

  聽人語:哪一天聽得才算準?

  現在有種説法:大年初一早晨起來,聽見他人説的頭一句話,那句話的內容,往往能決定一年的運氣。這叫“聽人語”,也叫“耳卜”。這個風俗,有時候更像遊戲,充滿著不確定性。早在一千多年之前,唐朝人李廓就寫過《鏡聽詞》,講的是一個女孩拜過灶王后,揣著鏡子跑到人跡稀少的街上,要“潛將聽消息”。只不過,“聽人語”的時間可和現在不一樣,五花八門,各地還都不統一。宋朝筆記《獨醒雜誌》裏記載,江西人遇元夕,往往夜深人靜在大街上轉悠,聽別人説話,“以佔一歲之所為通塞”。這説明聽人語要在除夕夜裏,和現在大不相同。同為宋書的《揮塵後錄》則説,楚人是在元夕第三夜夜裏去聽人語,這就是初三了,不知道哪天聽得才算準。

  關於聽人語,還有不少好玩的段子。《獨醒雜誌》裏説,書生李仲謙除夕夜晚上沒事,在河邊溜達,遠遠看見漁火點點,似乎有漁翁在收網,一邊幹活一邊嚷嚷:“裏大有!裏大有!”李仲謙回家想半天也沒明白啥意思,一咬牙,給自己改名叫李大有,秋天參加鄉試,嘿,中了。

  另一本宋人筆記《曲洧舊聞》説得更有意思。書生曾懋和朋友在開封,元夕一起逛街。走在最繁華的禦街上,迎面也來了一位讀書人,邊走邊大聲朗誦蘇東坡的文章:“彈冠結綬,共欣千載之逢。”曾懋的朋友走得慢,等到也跟這位蘇迷照面的時候,已經朗誦到下一句:“掩面向隅,不忍一夫之泣。”得,這年曾懋就考中了,最後當上了吏部尚書,而他的朋友,落榜了。瞧,和朋友逛街最重要的是什麼?是一定要走並排。

  還有一位姓曾的宋朝人更有名,他叫曾鞏,唐宋八大家之一,考試的時候,是兄弟六人一起登榜,轟動一時。曾家兄弟有個鄉親姓黃,臉上起了不少小包,外號黃豆子。考試那年,曾鞏的媽媽就去聽人語去了,聽到鄰居家有女人在指揮釀醬油,大聲嚷嚷:“都要都要,黃豆子也要。”這一年,曾家兄弟果真都上榜了,黃豆子也考中了。

  這都是傳奇,當不得真。其實曾鞏兄弟高中靠的是什麼?靠的是家裏幾萬本書和不懈苦讀。要説這個段子有什麼意義,那就是證明,宋朝人已經普遍釀造醬油了。

  敬叩齒·偷花燈·結羊腸·過燕九

  一年之始,想修真得道的人就得“叩齒”。古人認為,上下牙相碰,不停地叩齒,能夠“收召神觀,辟除外邪”,所以凡是燒香拜神許願,都應該叩齒。就算是自己在家呆著,也要叩齒。道教的《靈飛經》裏説,要從早晨就沐浴齋戒,入室向東,叩齒九通。正月和二月的甲乙之日,就要叩齒。當然其他月份也有叩齒之日,也要堅持不懈。現在,很少有人把叩齒當做修煉和儀式了,叩齒已經演變成堅固牙齒、鍛鍊面部肌肉的一種養生方式。

  元宵節放燈,是春節期間最隆重的公眾活動。宋書《歲時廣記》裏記載,南宋時期,放燈最火爆的是杭州、蘇州和溫州,“華奢尤甚”。特別是蘇州藥鋪朱家,號稱天下第一,竟然用琉璃、雲母石、絲綢和楮木,做出各種造型的燈。這裡要特別説説楮木,那是用來造紙的木頭,造出的紙,是專門用來印紙幣的,所以相當珍貴。這麼豪華的燈,不僅讓人賞玩,還得讓人偷。當時的風俗,元宵節偷到富戶的燈,能讓人生孩子,而且保證生男孩。“夫婦共于富家局會所盜之,勿令人知,安臥床下,當月有娠”。瞧,元宵節的燈能治不孕不育,這大夥不知道吧?

  元朝時候,到了正月十六,女孩子們還有一個節目,叫做“結羊腸”。就是拿舊的黃曆紙,捻成九條紙繩。大家一邊聊天,手裏把這些紙繩胡亂打結,讓它們首尾相接,最後用打結的狀況,來占卜一年的順與不順。如果兩條繩子打成了一對,自然預示心願得遂。什麼心願呢?那可五花八門了,嫁如意郎君、異地的丈夫早點回家、或者父母親朋的病趕緊好起來……無數心思都在繩結上,但不能説出來。有詩描述説:“正月十六好風光,京師女兒結羊腸。焚香再拜禮神畢,剪紙九道尺許長。撚成對綰雙雙結,心有所祈口難説。為輪為鐙恒苦多,忽作羊腸心自別。”

  明朝宦官劉若愚的《酌中志》裏,則講述了另外一個節日:燕九節。這個節在正月十九,那一天,北京城無論勳戚、內臣,還是普通百姓,都會到白雲觀去禮拜道士丘處機。這個節的來歷又是怎樣的呢?明朝都穆的《談纂》説,元太祖特別喜歡丘處機,打算把公主嫁給他。但丘處機是道士,不能接受,所以就“自腐以告絕”。“其日乃十月九日,今京師謂之閹九,為會甚盛。”

  這就出現問題了,明明是十月初九的“閹九”,怎麼變成正月十九的“燕九”了呢?對此,清朝的學者俞樾在《茶香室三鈔》中分析,是京城的宦官們忌諱那個“閹”字,不僅把節日的名字改成諧音了,還把過節的日期給擰巴到正月去了——不知道這説法有沒有道理。

  交年節·送窮日·迎富日

  每年的臘月二十三或者二十四,叫做“小年”。在古代,這個日子叫“交年節”,宋朝的《歲時廣記》和《東京夢華錄》對交年節都有記載,説這天掃屋子沒忌諱,而且會“不生塵埃”。

  在宋朝以前,交年節意味著新舊更替,實際是祭祀百神的時間。要燒紙錢,要誦經念咒,要祈禱,來送故迎新。後來,就簡化成只拜灶王爺一位,其他的事,就讓灶王爺去轉達了。

  打掃衛生,把垃圾倒出去,現在也叫“送窮”。“送窮”這事,漢朝就有。當時的著名作家揚雄就寫過一篇《逐貧賦》,把窮鬼數落了一頓。而這方面最有名的文章,當屬唐朝韓愈的《送窮文》,描述送窮是“結柳作車,縛草為船”,上面放著乾糧。然後對窮鬼作揖説:“聽説你早就想走了,你瞧我把乾糧和交通工具都準備好了,下決心走吧,快走吧,去哪兒隨便,也是去舊就新不是?”他還特別寫明,送窮的日子是正月晦日。什麼叫晦日呢?正月十五、十六月亮最圓,是望日,此後直到月底,月亮逐漸轉虧,都算晦日,尤其是月末的最後一天。

  到唐朝末年,窮鬼和富神都形象化了。唐僖宗時有個畫家叫陳惟岳,畫兩種人畫得惟妙惟肖,一種是窮家女,衣衫襤褸、形態枯槁,大家都要買這張畫,回家搞個儀式,把它送出去。另一種是富家女。大家送完窮女,還要隆重地把富女迎回來,挂在高堂之上。畢恭畢敬禮拜。送窮迎富,當時已經很隆重了。

  不過在宋朝,送窮日又定在了正月初六,程式也變成了打掃衛生。收拾好屋子後,要在天還沒亮、街上還沒人的時候,把垃圾倒在“通衢”,也就是大街中間,最雷的是,上面還要覆蓋七張煎餅!

  古代除了送窮日以外,還有個迎富日——二月初二。這天也是有來歷的。唐朝有本書叫《歲華紀麗》,説巢氏(就是有巢氏)在二月初二收養了別人家的一個小孩子,從此大富。後來在這一天,人們一早就要出門,採集蓬葉,回來堆在家門口,祭拜巢氏,這天就成了迎富日。這個風俗直到南宋還堅持著。

  不知為什麼,到了清朝,迎富日的習俗就沒了。也許是因為不太靈驗。要是磕頭能求來富貴,也許就沒人上班了。

  文/老貓 製圖/周建文

[責任編輯:楊永青]

向艷梅:一路走來不容易

  “我是不會放棄(奧運會)的。”4年前在最後時刻落選奧運會,讓女子舉重69公斤級選手向艷梅失落許久,卻沒有讓她就此消沉。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