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于正侵權案|全球百大品牌|掃心地|送詩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報道匯總

青年才俊黎宛欣

時間:2013年10月31日 10:55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人因夢想而偉大──青年才俊黎宛欣

  “老年癡呆患者一直活在他忘不掉的記憶裏,這些記憶對他而言是最美好的。爺爺最美好的記憶就是在大陸的生活”──黎宛欣 (圖片來源:中國華藝廣播公司)

  她被稱作臺灣金牌編劇,年紀不大,成就不小,創作的舞臺劇《何處歸鄉》、電視劇《千金媽祖》、Talk show《火鳥傳説》等作品為兩岸民眾所熟知;她是一個追夢人,為著自己的理想隻身來到上海,要在眾星雲集的戲劇舞臺一顯身手,她就是──青年才俊黎宛欣。

  爺爺的記憶領我回家

  宛欣的祖父母都是地道的上海人,由於歷史原因,上個世紀四十年代初去到臺灣,之後在臺灣度過余生,沒能再涉足大陸一步。但無論地理還是人為阻隔都不能割斷遊子的思鄉情,點滴畫面成為老人最美好的回憶:霓虹閃爍的百樂門、名店林立的霞飛路、各式建築雲集的外灘……舊時上海的風貌定格在祖父母腦海裏,同時也成為從小到大宛欣百講不厭的故事匯。宛欣感慨地説,即便後來祖父得了老年癡呆症,記不清身邊的人和事,但依舊對上海的點點滴滴記憶猶新,“老年癡呆患者一直活在他忘不掉的記憶裏,這些記憶對他而言是最美好的。爺爺最美好的記憶就是在大陸的生活”。爺爺的記憶使宛欣對上海充滿了好奇和嚮往。

    機緣巧合,2007年宛欣應聘為臺灣藝人高淩風的助理,2011年成為其經紀人。此後,宛欣經常往來兩岸,尤其是祖父母魂牽夢縈的上海。宛欣説,第一次到上海的感覺很奇妙,既熟悉又陌生。熟悉,因為她依舊能感覺到祖父母口中老上海的獨特風韻;陌生,因為上海發展太快,有很多地方早已改變了模樣。宛欣因此鬧了不少笑話。有一次,宛欣腦子裏想著祖父母以前常説的海派文化街,坐上計程車後隨口就跟司機説要去四馬路,司機莫名地看了她很久,“他的眼神好像在懷疑是不是載錯人了,穿越了”。原來,四馬路早已改成了福州路……

  “夜上海,夜上海……”如今,行走在上海,宛欣知道她無法再看到當年十里洋場的景象和舊日風情了,但上海那海納百川、相容並蓄的文化特質沒有變,依舊牽引著她追尋夢想的步伐。

  促進交流是我的使命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上海的演藝事業蓬勃發展,星光璀璨。作為一名後輩,宛欣從小就神往這座曾經被譽為“東方好萊塢”的城市,如今工作在這裡,她堅信上海必將再度迎回昔日的美名。她説,這幾年,上海朝著建設文化大都市的方向邁進,吸引了一大批臺灣劇團前來搶灘,這種趨勢正在印證她當初的判斷。宛欣期待借助上海這個大舞臺創造更多與大陸同行及觀眾交流的機會,同時也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向大陸觀眾展示成熟、多元的臺灣話劇。

  當然,現實與夢想之間總還是存在差距的,特別是兩岸長期隔絕造成的彼此陌生感以及多年來社會發展帶來的文化差異給宛欣的創業帶來不少困擾。宛欣説,當初為臺灣果陀劇場《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做大陸行銷宣傳時,在演員推廣上就遇到不小的困難。她説,這部話劇的兩位主演金士傑和卜學亮在臺灣都是有名的舞臺劇演員;金士傑老師因曾經出演過兩岸都熱播的電影《暗戀桃花源》,在內地有一定的知名度和觀眾基礎,但是卜學亮在臺灣主持的綜藝節目在內地沒播出過,觀眾很少認識他。如何讓內地觀眾記住卜學亮?宛欣最後費了一番週折,通過挖掘卜學亮身上的邪星特質,安排他和庾澄慶一起主持“超級星期天”,才一步一步打開局面,“這就是要把臺灣劇目引進大陸面臨的一個現實困難,我覺得兩岸諮詢聯通方面還有很多需要改善加強的地方”。

  前景是好的。宛欣説,雖然現在困難不少,但兩岸已處於大開放、大交流的階段,相信所有遇到的問題將來都會隨著交流的不斷深入而化解。“兩岸話劇目前最需要的是相互 學習借鑒,彼此取長補短,共同迎接觀眾的考驗”,宛欣説,這是她的使命。

  在宛欣看來,大陸歷史深厚,地域特色鮮明,創作題材豐富,編劇人員思路開闊、創作手法嫺熟,這些是臺灣業界需要學習借鑒的地方。而臺灣劇團製作注重精細化,技術更專精,這些是超過大陸的優勢。宛欣説,她現在籌劃製作一部大劇,打算結合兩岸劇目在製作上的彼此優勢,將兩岸中國人的共同記憶搬上舞臺。

  我是“新上海人”

  如今,宛欣隻身一人在上海已經工作生活了2年,但是她並不覺得離家很遠。因為,兩岸“三通”拉直了回家的距離,她説,自己的祖父在去世前沒能等到兩岸開放,只能隔著一道海峽遙望故鄉,而現在她不僅可以自由來往兩岸,而且可以在上海吃早飯,中午回到臺北吃午飯,實現了“一日生活圈”。

  兩岸自由往來了,時空距離也變近了,但是宛欣覺得兩岸民眾長期存在的認識偏差還需要時間來抹平。她説,“臺灣民眾從教課書上知道馬鞍山産鐵,就很想去看看到底是什麼樣的情況,但他們卻不知道馬鞍山在哪……大陸的朋友告訴我到臺灣旅遊要去看阿里山姑娘,可他們也不知道阿里山的姑娘分為好幾個族,不能簡單地用阿里山姑娘來進行概括……”宛欣認為自己在兩岸都有長期生活經歷,對兩岸有深入的認識,她想用自己的知識為兩岸民眾全方位認識彼此架起一座橋梁。

  自稱為“新上海人”的宛欣,現在會利用業餘時間到廣播電臺主持一檔談話類節目,向上海聽眾介紹臺灣,內容包括吃、喝、玩、樂各個方面。宛欣也會把在上海的生活點滴寫成博文,和臺灣的親朋好友分享。在宛欣看來,兩岸人員交流為大家創造了彼此面對面的機會,但由於歷史的原因,在面對面的機會中間還隔著一層薄紗,她希望自己成為一枚小小的繡花針穿越那層薄紗,去溝通海峽兩岸彼此的心靈。(中國華藝廣播公司記者 肖琳穎 顧暉)

    

[責任編輯:王偉]

向艷梅:一路走來不容易

  “我是不會放棄(奧運會)的。”4年前在最後時刻落選奧運會,讓女子舉重69公斤級選手向艷梅失落許久,卻沒有讓她就此消沉。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