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于正侵權案|全球百大品牌|掃心地|送詩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特別推薦

戲劇詩人:重拾生活中被遺忘的情感──臺灣戲劇表演家劇團創始人李宗熹

時間:2013年10月31日 10:31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這些年,我漸漸懂得有些東西一旦錯過就再也追不回。我的作品就像一枚棋子,時刻提醒人們要回頭看看,重拾那些被遺忘的情感”──李宗熹 (圖片來源:中國華藝廣播公司)

  外灘鐘聲,淮海路法國梧桐,田子坊市井弄堂……勾勒出上海融匯東西的海派文化風貌。百年來,無數文人墨客尋著此處散發的獨特文化氣息,不遠千里來到這片既熟悉又陌生的土地,留下一段段動人故事。接下來,將要探訪的主人公──臺灣戲劇導演李宗熹,就是一位懷揣海派文化情結的追夢人。

  戲劇夢想的萌芽與堅持

  李宗熹是臺灣高雄人,2000年創建臺灣戲劇表演家劇團,成為臺灣南部為數不多的專業劇團之一。成立初期,劇團在南部進行艱難的“開墾”工作,從開發當地劇場、觀眾到劇團小有名氣,十年終磨“一劍”。李宗熹説:“高雄是一個自由的城市,也是一個適合創作的城市,雖然條件很艱苦,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會得到很多別人不能體驗的快樂。”

  回想當年的堅持,李宗熹説,動力來自他第一次登臺演出時的感悟。那時,李宗熹上初中一年級,他被學校劇團同學拱到臺上反串一個只有一句臺詞的配角,結果他緊張得把作為道具的兩顆橘子掉到地上,引發哄堂大笑,然而就在那恐懼的一瞬間,少年李宗熹突然發現,原來他可以通過自己的表演讓人們如此快樂,戲劇夢想從這裡開始萌芽。

  作為戲劇表演家劇團團長,李宗熹一直堅持捕捉“土地與人”的溫潤情感,用戲劇作為反芻力量,呈獻人與心靈的自然交會。相比臺灣北部的戲劇,李宗熹認為自己的戲劇更加貼近人群和生活,就像他本人一樣,平易近人,儒雅溫厚。他説:“我也經歷過失敗和成功,如今我只想和觀眾認真分享發生在身邊的故事。這些故事很有可能在不經意間就從你我的指間溜走,但細細想來卻又回味無窮。”

  重拾生活中被遺忘的情感

  走進位於靜安區安墾綠色倉庫裏的李宗熹工作室,小小的空間裏最吸引人的恐怕就是墻上關於李宗熹個人經歷的介紹,不同於一般名人的格式化簡歷,這份介紹更像是一篇專屬於他個人風格的散文。從初創劇團到校園生活,從戲劇理念到人生態度,寥寥數百字最終落腳在一句“重拾生活中被遺忘的情感”。這句充滿詩意的話是李宗熹所有作品的靈魂,他説,“我希望戲劇創作能夠跳脫形式,回歸到生活最原始的情感,提醒觀眾珍惜你所擁有的親情、友情、愛情”。

  李宗熹的追求不斷變成現實,近兩年他的作品中,家庭與親情成為了最核心的兩大元素,他的上一部作品《我是你爸爸》就講述了一個溫暖的親情故事。父親在意外中去世,家人想盡辦法瞞著奶奶,然而卻在一天發現父親“回到”家中……這個故事取材于李宗熹的親身經歷。李宗熹的父親在幾年前去世,為了不讓奶奶傷心,家人騙她説爸爸在英國工作,並用寫假信、打假電話等方法讓奶奶信以為真。而有一天,李宗熹突然看到20來歲的爸爸出現在家中,李宗熹倍感輕鬆,他終於不用再編織謊言了,可最後發現,這是一個夢。這個夢在李宗熹心裏種下無盡的遺憾,促使他醒來後寫下這個動人的故事。李宗熹坦言,他創作戲劇的過程某種程度上就是一種彌補感情缺失的過程,“因為工作的關係,年輕的時候常年在外,很多人親情出現了缺失,我們創作的作品就是要找回這種缺憾,缺乏什麼就創作什麼”。

  7年前的作品《守歲》,是李宗熹藉以填補心靈缺憾的一部作品。李宗熹的奶奶是上海人,每年過年都會做紅燒肉,後來得了老年癡呆症,做的菜味道變了,奶奶擔心做不出年夜飯,害怕孩子們從此不再回家過年……看著奶奶的身影,李宗熹把內心的愛和眼中的淚寫進了作品《守歲》,他説,“年輕的時候,都不太喜歡回家,不太喜歡面對家人。可是,不管發生任何事情,家的大門永遠都會為你敞開。家是最重要的。”

  提到家人,李宗熹的感觸很深,而這些感觸很多來自於他與上海這座城市之間的淵源。多年前,少年時期的李宗熹跟隨做生意的父親來到上海,並且選擇在上海戲劇學院度過4年大學時光。4年的校園生活不僅給了他很多創作的靈感,也在他心中埋下了深深的情結。李宗熹説,是父親的堅持和鼓勵陪伴著他,讓他有了現在的成績,但因為自己工作繁忙,父親直到去世前也沒能在劇場裏看過他的戲,這讓他一直無法釋懷。李宗熹説,“這些年,漸漸懂得了有些東西一旦錯過就再也追不回。我的作品就像激流中的一枚棋子,時刻提醒人們要回頭看看,重拾那些被遺忘的情感”。

  搭建兩岸藝術交流的橋梁

  近兩年憑藉《守歲》、《我是你爸爸》、《Hi,米克!》等劇,李宗熹獲得了大陸觀眾的認可,被評價為最能把握大陸演出市場的臺灣導演。去年,李宗熹獲得“現代戲劇谷2012壹戲劇大賞年度新銳導演”和“高雄文藝獎”兩大殊榮;2013年,“李宗熹戲劇工作室”正式落戶上海市靜安區現代戲劇谷,成為兩岸戲劇交流中一個獨特的窗口。對此,李宗熹本人覺得非常興奮,“我們可以辦名人名家講座,辦表演的工作坊,做先鋒的戲劇節,希望未來能夠通過我的工作室促成上海和高雄兩地的戲劇和戲劇人之間的交流”。

  工作室的成立讓李宗熹在上海的創作如魚得水,他心中一直醞釀的那一齣真正反映上海民眾生活的大戲正向他走來。2013年,李宗熹與現代戲劇谷首部“聯合製作”的劇目《愛·時尚》隆重上演,讓他的計劃完成了第一步,在這部作品中,李宗熹延續了戲劇作品中永恒的“愛”,以“海派文化作為創作的原生佐料”,反映當代國際化大都市的人文色彩與時尚風貌。李宗熹表示,這部作品凝結了他12年來戲劇創作的經驗,是一部“發人深省、關注心靈”的誠意之作。因為多年來遊走兩岸,李宗熹得以邀請到兩岸三地精英主創班底和一線演員助陣:臺灣的蔡燦得、香港的焦媛以及上海的謝承穎,三位不同生活背景的演員在劇中的合作激發出燦爛的火花。李宗熹説,這三位演員的表演方式大不相同,排練時經常起爭執,但對藝術的追求又讓她們的表演最終完美地融合成一體,這是一個奇妙的過程。

  在兩岸戲劇界,李宗熹算是一位多産的導演,幾乎保持著一年一部作品的速度,但是談起未來的計劃,李宗熹卻説,他最大的計劃就是休息,因為在他看來,沒有足夠的休息、沉澱的過程,就不能獲得生命的累積,也不能寫出優秀的作品。不過,目前他還有另外一個計劃,就是和現代戲劇谷通過各種開放活動,用戲劇的方式引導人們審視自我,重新認識家庭、愛人與朋友,引發人們對生命中正面、積極情感的回應。

  李宗熹説,期待用作品讓所有人都能“重拾生活中被遺忘的情感”。(中國華藝廣播公司記者 孫浩 李文君)

[責任編輯:王偉]

向艷梅:一路走來不容易

  “我是不會放棄(奧運會)的。”4年前在最後時刻落選奧運會,讓女子舉重69公斤級選手向艷梅失落許久,卻沒有讓她就此消沉。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