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于正侵權案|全球百大品牌|掃心地|送詩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中國臺灣網  >  兩岸文化  >  大陸文化看點

第二屆網絡文學大獎賽揭曉 與主流文學界限在消弭

時間:2014年03月27日 14:10 來源:文匯報 字號:       轉發 打印

  長期被定位為“非主流”的網絡文學與主流文學之間的界限正在消弭。歷時10個月的中國第二屆網絡文學大獎賽日前落下帷幕,27部網絡小說、散文、詩歌從近5萬篇參賽作品中脫穎而出,摘得大獎。

  引人注目的是,雷達、陳曉明、吳義勤、周星、張清華、譚好哲等大賽終審評委幾乎是清一色的傳統主流文學評論家。網絡文學比賽為何選擇傳統主流文學評論家當評委?大賽主辦方表示,選擇由傳統主流文學評論家來評選網絡文學,是希望“將純正的文學理念、高雅的藝術格調和專業的評價體係引入江河橫流、泥沙俱下的網絡文學大潮之中,推動網絡文學健康有序地發展”。

  網絡文學接軌純文學期刊

  中國第二屆網絡文學大賽于去年5月正式啟動,投稿和展示環節都在搜狐原創網上進行。比賽吸引了眾多網絡作者參與。獎項設置除了由網民票選決定的6個“網絡人氣獎”外,還包括按長篇小說、中篇小說、散文、詩歌等文體劃分的“作品單項獎”。

  值得一提的是,在比賽期間,《小說選刊》、《詩選刊》、《山東文學》等純文學期刊選登了一些優秀參賽作品。網絡文學得以“闖入”主流傳統文學的陣地,讓人看到了網絡文學在主流文學陣地開疆拓土的可能,也讓許多網絡作者歡欣鼓舞。“能夠在專業的文學期刊上發表,就等于獲得了一種權威的肯定,這是大部分網絡寫手都夢寐以求的。”起點中文網簽約作者弦小悠這樣告訴記者。

  成熟度與傳統文學有差距

  從兩年前舉辦中國首屆網絡文學大獎賽起,主辦方就有意邀請主流文學評論家參與評審,而本屆大賽的終審委員會陣容更為強大:除了唐家三少一人為網絡作家外,終審評委的大部分席位由主流文學評論家佔據。

  雷達對網絡文學給予了高度評價。他說,網絡文學有自己相對穩定的作者群和讀者群,其在文學性上與傳統文學並無太大區別,但它更為自由多變、狂放不羈,品類更為繁多,具有想象力和穿透力。

  另一位評委、北京大學中文係教授陳曉明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他告訴記者,閱讀初選入圍的小說作品,感覺其敘事手法與傳統文學非常接近,只是傳播媒介不同。本次獲獎的長篇小說《大夏寶藏》在體裁和寫法上與通過紙書傳播的流行小說並無二致。然而,他同時指出,如果單從文學價值和標準來評判的話,網絡文學在成熟度上仍與紙媒文學有較大差距,大部分網絡小說的敘述套路大同小異,缺乏實驗性。

  網文評論應克服“精英本位”

  不過,在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文學評論家看來,這次比賽的模式仍有些“精英本位”。傳統文學與網絡文學的溝通交融,還需要更為深入的彼此理解。

  這位文學評論家表示,這次大賽邀請諸多傳統主流文學的評論家介入評審,對于網絡文學在主流文學界的推廣是大有助益的,也引發了專業學者對網絡文學的更多關注。“但是這樣一個操作模式還是比較精英本位的。”因為傳統文學與網絡文學有著兩套截然不同的“生態係統”,單純從傳統文學的角度和標準來評介網絡文學,勢必會有所失準。她更為期待的是,傳統文學評論家能進入到網絡文學自身的場域里去,比如去網站真正地“跟”一篇小說,在深入理解的基礎上,建立一套適用于網絡文學的批評體係。 見習記者 錢好

[責任編輯:楊永青]

向艷梅:一路走來不容易

  “我是不會放棄(奧運會)的。”4年前在最後時刻落選奧運會,讓女子舉重69公斤級選手向艷梅失落許久,卻沒有讓她就此消沉。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係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中國臺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