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于正侵權案|全球百大品牌|掃心地|送詩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中國臺灣網  >  兩岸文化  >  大陸文化看點

紀錄片《楚國八百年》導演:望揭示歷史規律

時間:2014年03月04日 16:03 來源:烏魯木齊晚報 字號:       轉發 打印

  紀錄片《楚國八百年》再現楚國歷史,總導演張曉敏接受本報專訪

  八則故事跨越八百年

  有多少人對于楚國的認識只局限于屈原、楚懷王等人物?“楚才晉用”等幾個詞語?甚至是黃易武俠小說《尋秦記》里讀來的粗淺的印象?

  距今三千多年的楚國,以風格鮮明的“楚文化”,在中國歷史上保有獨特地位。作為長江文明的代表,除了“楚辭”綿延後世,楚國還創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段長城,第一個縣,第一支毛筆;諸如“篳路藍縷”“一鳴驚人”“深固難徙”等發端于楚國的成語,始終在我國的核心價值觀中流傳。

  而這些正是紀錄片《楚國八百年》意欲告知觀眾的。自2月24日起,這部紀錄片分別在CCTV-1《魅力紀錄》與CCTV-9晚八點檔播出。

  “我們希望通過解讀楚國歷史,為觀眾揭示一些深藏的、不為普通觀眾所了解的歷史規律。”《楚國八百年》總導演張曉敏在接受本報記者電話專訪時,坦陳創作意圖。

  “活”的楚國史

  情景再現+動畫呈現

  楚國八百年,片如其名——在時光的探尋中,重現楚地與楚文化的歷史。

  楚人是火神祝融的後代。在距今3600多年的商代初期,因為不屬于商王朝本族,被排擠以至向南遷徙至丹陽(今陜西、河南和湖北三省交界)一帶。

  建國至國亡的八百年間,楚人一直在為重回中原,稱霸乃至一統中原的目標努力。

  楚國國土,從周成王分封的50里地(1里為今500公里)擴大至全盛期的北到黃河,東達東海,西至巴蜀,南抵嶺南。

  張曉敏對記者說,八百年相對于本片的八集篇幅而言,是漫長浩瀚的。因而拍攝前,劇組主創謀篇布局時,達成了“通過故事講述歷史”的共識。“我們為每一集選取這一歷史時期中最為關鍵的人物,講述最為關鍵的一個故事。通過歷史故事,拉近本片和觀眾的距離。講故事是出發點,也是創作方法。”

  因此,在分集中,觀眾看到了這些:楚武王熊通年逾七十徵討隨國,戰死沙場;“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將武力與禮儀合二為一,一鳴驚人,使楚國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國,成長為問鼎中原的強國;楚靈王空有野心卻被物欲蒙蔽,大肆建造章華臺,便有了“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這一典故;楚懷王偏信張儀、令尹子蘭,背信盟國齊國,疏遠屈原,終致國力衰微。這些核心的人物和歷史故事,在片中成為看見楚國歷史的關鍵所在。

  可是,三千多年前的楚國,除了躺在博物館中的文物外,宮殿、遺址皆蕩然無存。如何用鏡頭呈現楚文化的波瀾壯闊?

  用鏡頭講述楚國故事,情景再現、動畫呈現為主,輔之專家的背景解讀和文物介紹,是可行的解決方法。

  “在紀錄片界,情景再現一直備受爭議。畢竟,情景再現運用過多,會有拍電視劇的嫌疑。然而現在對這個方式更加寬容。”張曉敏對記者說。

  張曉敏將情景再現比喻為“戴著鐐銬的舞蹈”。但她相信,即使戴著“鐐銬”,“舞蹈”依舊可以美麗動人。

  記者與張曉敏細數了近年來靈活運用情景再現的紀錄片。譬如金鐵木的《大明宮》《圓明園》兩部作品,是利用電腦三維技術再現了大明宮和圓明園的風貌,隸屬情景再現的范疇。

  張曉敏還舉了春節期間獻映的美國紀錄片《人類,我們的故事》的例子。她說這部紀錄片運用了情景再現的表現手法,從形式上說更有電影的味道。

  “歷史紀錄片不似紀實紀錄片,容易獲得大量真實生動的現實素材。我們面對的是史料中艱澀的文字和陳列在博物館中的文物。可是,鮮活仍是我們追求的目標。”張曉敏對記者說。

  片中更多的以象徵寫意的手法還原歷史情境。譬如以兵器象徵武力,以風雨象徵困境,以燭火的突然熄滅象徵潛伏的危機,以斷劍象徵恥辱和決心。“例如第三集《受挫》,楚成王雨中持盾舞劍的段落,用暴雨比喻楚成王面臨的北方中原國家的壓制,楚成王的劍在盾後時隱時現,比喻他在這種被動形勢下的蟄伏,最後的亮劍則比喻他北上擴張的稱霸決心。”

  歷史典籍《左傳》《史記》及《清華簡·楚居》為本片奠定理論基礎,用別具匠心的寫意式情景再現,加之表現古戰場宏闊場面的手繪動畫,使三千年前的故事“復活”,易于觀眾接受。

  思辨楚國史

  透過歷史尋規律

  用影像和旁白回溯《楚國八百年》,但思考,卻超越八百年:一個王朝的背後,不為觀眾們了解的歷史規律,亦是作品的探索。

  盛衰榮枯的楚國八百年歷程背後值得深思的規律觸動了張曉敏。

  本片自2012年6月立項後,張曉敏便與主創在湖北境內採風。其間,一個疑惑不時縈繞在她心間:楚國從一個最初不受周王朝待見的蠻夷小國,成長壯大為“戰國七雄”之一,是如何做到的?

  這一疑問,也成為採風的重點。反復的考量和論證後,張曉敏得出了她的結論:用現在的流行詞概括,她認為楚國走的是一條“吊絲逆襲”之路。“楚國的成長是個積累漸變的過程,放諸片中,我們將楚國的轉折讓‘春秋五霸’之一——楚莊王實現。”她對記者說。

  公元前606年,楚莊王揮師北上,兵臨洛邑(今洛陽,東周國都)城郊,周定王派王孫滿慰勞楚軍並與楚莊王會晤。當王孫滿得知楚莊王有取周代而一統中原的雄心,對其道:“能否統一天下,在德(禮儀文明)不在鼎(窮兵黷武)。”

  受王孫滿啟發,楚莊王終于領悟,長期以來楚國難以得到中原諸國尊重的原因:問鼎中原被各國尊重,不僅靠武力,更要靠文明的力量。歸國後,他號召楚國貴族學習中原的禮儀、道德,閱讀中原經典書籍。

  武力強盛,外加汲取漢文化的養分,方可實現國君的稱霸夢想。在楚國之後的北魏孝文帝改革,清初順治帝崇尚漢學中,皆可流露端倪。

  “先秦時期,楚國由邊緣發展為主流國家的關鍵,在于它完成了霸業和禮儀之邦的融合。”張曉敏說。

  另一個值得細究的疑問是,曾經一直傲然聳立在古代南中國大地上的楚國,何以會被秦國所滅?

  張曉敏分析,春秋時期,自西至東的秦、晉、楚、吳、越五國,相鄰者皆為敵國,相間隔者都為友國。即晉、吳自成一派,秦、楚、越集結為另一派的鏈式制約關係。吳國是晉國的盟友,秦國是晉國的敵人。

  “在戰爭中崛起的國家,大都地處邊緣。秦國、齊國和楚國都是如此。那些邊緣國家一旦侵入中原,就必然成為身邊另一個邊緣國家眼中的獵物。楚國最後為秦國所滅,也說明了這個殘酷的規律。”

  一個人的楚國史

  屈原:失意的改革家

  三千多年,倏忽而逝。楚國流傳至今的歷史印記,非戎馬倥傯的傳說,非章華臺的宏偉,而是我國古代文學體裁之一:楚辭。作為繼《詩經》後出現的新文學體裁,其句式更為自由,並雜糅楚國方言,在節奏和韻律上獨具特色。

  楚辭的代表詩人,非屈原莫屬。而楚辭和屈原又無爭議地成為楚文化的代言人。文學上的浪漫主義,政治上的失意悲情,讓屈原成為華夏文明民族靈魂的化身。

  張曉敏告訴記者,本片卻更多地從“失意的改革家”角度塑造屈原形象。“作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屈原是楚國晚期人。在第七集出場。他的《離騷》《天問》等詩篇固然著名,可是和楚國存亡的故事線索無直接聯係。為便于敘事,我們將重點放在屈原對楚國的改革上。何況,兼為文學家改革家,正是改革上的失意,才成就了屈原的文學成就。”

  戰國末期,擁有一統天下實力的國度,非秦即楚,非楚即秦。其時,楚國對外深受秦國如虎狼之勢的威脅,對內由于權貴集中,封君眾多導致國君難以得力管控,繼吳起變法失敗後,屈原的改革成為楚國最後轉型和一統中原的機會。

  和封建社會的其他變法相倣,由于變法對權貴的利益造成傷害,且受秦國使者張儀,楚國令尹子蘭、上官大夫靳尚的挑撥,終使屈原“信而見疑、忠而被謗”,遭楚懷王疏遠並流放。

  屈原在《漁父》中,對漁夫道:“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復與言。”

  當政治理想破滅,與屈原投江暗合,楚國終被湮滅在歷史中。

  楚國最終被秦國所滅,而秦人的整體文化素質不高,秦國的著名丞相,幾乎都是從其他國家聘來的。“戰國七雄中,秦文化是最野蠻、最缺乏人道主義精神的。秦國也是最功利的。楚文化的特點是開放性、兼容性、創造性、人道性,楚文化發展到後來,充分顯示了文明之美。然而,正如蠻族滅了羅馬,在中國,也是野蠻戰勝了文明。”談到楚國的滅亡,張曉敏如此慨嘆。文/本報記者楊夢瑤

[責任編輯:楊永青]

向艷梅:一路走來不容易

  “我是不會放棄(奧運會)的。”4年前在最後時刻落選奧運會,讓女子舉重69公斤級選手向艷梅失落許久,卻沒有讓她就此消沉。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係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中國臺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