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滬劇流派傳承的問題,上海滬劇院院長茅善玉最近有點著急,事情的起因是即將投入排練的《魂斷藍橋》。該劇由劇院的年輕人擔任唱腔設計,主演也是一群年輕人,結果唱腔出來後都是一個味道,“你說是唱歌也可以講,只不過是上海話的歌。”茅善玉說起來就有些煩惱,不過她說也不能怪這些年輕人,滬劇的流派傳承意識一直比較淡薄,而現在只是表現得尤為突出。
流派觀念向來淡薄
茅善玉說,滬劇從流派創始人那一輩開始就不太強調流派,比如滬劇代表性人物丁是娥就特別強調不能死學流派,也不讚成拜師。因而滬劇幾代名家在唱腔上往往更多地融入自己的特色,而對流派傳承概念則較為淡薄。用茅善玉的話來說,滬劇的戲跟時代跟得比較緊,創新意識強,而流派傳承意識不強,“傳三代人,根已經找不到了。”的確,到了茅善玉這一代,基本上已經很少有流派的概念了,但因為這一代演員嶄露頭角時相當整齊出彩,因而流派意識的淡薄不僅沒有被認為是一個缺陷,反而被認為是一種創新的嘗試。以至于現在想要找一個唱某個流派唱得特別像的演員來,已經很困難了。
個性缺乏問題漸現
記者問茅善玉,流派意識淡薄對滬劇會有什麼影響嗎?她說,當年丁是娥老師反對死學流派是基于那個時代滬劇的生存環境,自然沒有錯。但到了今天,客觀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年輕一代演員的唱法趨于同質化,個性化的東西都沒有了,對人物的塑造是很有傷害的。“我覺得一個劇種的流派還是很重要的,至少要把流派的精髓繼承下來。唱得不一定要像,但至少你要了解。”茅善玉說,“戲曲的流派也是劇種發展的基礎。基礎薄弱了,怎麼談發展。”事實上,茅善玉這一代演員雖然已經沒有太多流派意識,但他們卻是在流派創始人的身邊成長起來的,“我們那時候學戲時丁老師他們都還在,我們看過他們的戲,他們教過我們唱。”而現在年輕一代演員則沒有這種幸運了。
流派傳承任重道遠
若不是因為《魂斷藍橋》起用年輕人擔任唱腔設計,流派的傳承問題可能還不會暴露得這麼明顯。唱腔本身沒有個性,而擔綱主演的青年演員更沒有能力結合流派、結合人物、結合自身條件對唱腔進行個性化處理,于是問題就變得突出了。除了《魂斷藍橋》的唱腔要進行修改,茅善玉更希望能從根子上解決滬劇流派傳承的問題。她打算由院里牽頭舉行拜師儀式,讓這些青年演員與劇團里退休的老師們結對,通過戲曲傳統的口傳心授,讓老師幫助青年演員找到自己的特色。滬劇流派意識淡薄已經延續了幾代人,而要重提流派傳承也肯定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見效的事。對此茅善玉有著充分的準備:“在我的任上可能已經解決不了了,但至少可以把這個平臺搭好,這總比不做好。”
本報記者 王劍虹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