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廈大教授傅小凡”成了熱門搜索詞,自半月前登上《百家講壇》,就有觀眾給他封了“最牛表情帝”的稱號。為此,傅小凡特地關注了一下電視里自己的表情,笑著說是講課習慣了“走心”。昨日下午,在廈門外圖書城舉辦的簽售會上,他攜這本傾注心血的講稿《大明悲歌——崇禎那些年》和讀者見面,順便談談自己同《百家講壇》的那些事。
哲學教授侃歷史
今年2月17日,繼易中天講三國之後,《百家講壇》上再次出現廈大教授。這位網友口中的“光頭帥哥”名叫傅小凡,他帶來一段明朝末年風雨飄渺的歷史——《崇禎那些年》。細心的觀眾發覺,傅小凡在講解中情感豐富,而聽課的人也不時被歷史引出淚來。一時間,傅小凡成了紅人。
其實,這些視頻早在2010年7月就開始錄制了,歷時半年多時間,到2011年4月完成,起初以《大明悲歌》為題,播出時才更名為《崇禎那些年》,首播14集。這些講稿集結成冊,就是他這本新書《大明悲歌——崇禎那些年》。
翻開書的讀者有點懵:原來這個對歷史故事信手拈來的教授,並不是歷史係的。“我之前是在哲學係上課,讀書也是哲學專業,博士論文探討的是明代哲學思想。”傅小凡說,最初央視提出讓他講一個人、一部作品或者一段歷史。幾番思量後,他選擇了明朝末年。“這和我對明代哲學思想的研究有關,要深入了解哲學是先要對歷史背景有充分認知的,這方面有些積累,所以選擇這個題目。”傅小凡說,當然更重要的是,自己有明代情結。
有質疑在意料之中
說起看《百家講壇》的感受,喜歡他的觀眾紛紛表示傅小凡有種魅力。“他站在那里不用看稿,歷史典故、人物故事隨意拿捏,語言又特別生動,完全都被他帶到明朝末年了。”讀者張先生這樣描述自己眼中的傅小凡。
而早在2007年在廈門衛視《兩岸開講》錄制《說李贄》時,傅小凡還沒有適應沒有人只有鏡頭的課堂,直言有點緊張還有很多不適應。如今,百家講壇里的他已經對鏡頭駕輕就熟,不用看稿,侃侃而談,從開始到結束。“應該說還是自己對明末這段歷史感興趣吧,這個時期本身也有意思,講著講著自己也就有情緒在其中了,或許就有些激動。”傅小凡這樣看待“最牛表情帝”外號的走紅。
其實,電視熒屏下、大學講臺上的傅小凡,更加慷慨激昂,表情自然也更為豐富。“這完全就是‘走心’。”
不過,走上熒幕對學者而言總是雙刃劍。節目播出以來,傅小凡也看到不少質疑自己的言論。“大致瀏覽了一下,大家爭論焦點還是在袁崇煥這個人身上,這是我一早就預料到的。”傅小凡對此並不避諱,“歷史沒有定論,我只是認真陳述我的觀點。”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