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杏蓬,湖南人,居廣州,自稱文化民工。
文化民工是個值得玩味的身份。據了解,歐陽杏蓬上個世紀90年代初從家鄉湖南永州來到廣東,輾轉在汕頭、潮陽、東莞、深圳流浪謀生,後來落腳廣州,居至今。幹過建築工、裝卸工、石場、流水線,打工之餘喜歡寫作,陸續出版了散文集《以孤獨的名義》(敦煌文藝出版社)、《繽紛湘南》(雲南人命出版社)、《一個寄居者的廣州讀本》(雲南人民出版社)、《一生兩半》(中國文聯出版社)和《現實之境》(中國文聯出版社)。也寫小説,比如《青春實驗》,寫的還不錯,但仍以寫散文為主,藉口是打工沒有整塊時間,只好寫零零碎碎的東西了。
歐陽杏蓬身份是農民——一個正在消失的身份,出門謀生是民工,居廣州後幹過雜誌、編過報紙、做過影視策劃,辦過文化企業。工作與文化相關,他的文化民工,或正是來自這裡。廣州是他的福地,二十年了,都沒有離開。而我驚訝的是他的堅持,以及他堅持的低調。被很多網站、論壇評為金牌寫手,作品也入選過很多比較權威的集子,他卻不張揚。或者他知道文化圈、文學圈的複雜性,他知道他的農民身份,因為他的清醒,他才孜孜不倦的愛著自己的業餘愛好吧。正是他的這種沒有野心,讓他的寫作乾淨、單純又自由。
地域性題材在當今文壇佔據重要位置,《白鹿原》、《商州初錄》……好的作品枚不勝舉。
散文集《我們東幹腳》
《我們東幹腳》是很有鄉土味道、地域性很強和作者個性印記也很強的一本散文集。中國出版集團現代出版社2017年3月出版,青年藝術家黃金操刀封面設計。從開篇的《白月亮》到末篇《石橋與泡影》,題材都與作者的家鄉東幹腳相關。從某種程度上説,《我們東幹腳》記錄了一個中國村莊經歷的一個時代的變遷,既典型又具有普遍性。歐陽杏蓬從家鄉的風景、人事、生活變化、個人感受等方面入筆,立體的呈現了南方一個小村莊的變化。《白月亮》寫往昔鄉村的寧靜美好,《天堂南瓜花》寫鄉村生活的簡單有趣,《鄉村味道》寫鄉村生活的滋味。《旗幟》寫村後面的楓樹,《兩座聖山》寫陽明山和九嶷山,筆力雄厚。而其他篇章如《有關村裏第一把殺豬刀的故事》寫鄰里之間,《生死沉重》寫命運,《黑暗裏那些猙獰又親切的臉》寫疾病,《石橋與泡影》寫變化,無不在透露作者對家鄉的愛,也突顯作者應對變化的無力感。
在歐陽杏蓬的筆下,鄉村的變化既是毀滅,也是重生。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他只能用他的筆他的才華來表達他的感受。而他具有有感染性的文字,通常會讓讀者感同身受。在寫作方面,他成熟了。而在體裁方面,他應該嘗試或繼續寫小説。
《我們東幹腳》獨特的題材、獨特的寫法,在當今煩躁的社會,無疑值得一讀。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