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浮水印版畫的當代生命力

2018年08月09日 15:23:00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浮水印版畫的當代生命力

  “行遠及眾·中國浮水印木刻版畫文獻展”日前在江蘇省美術館舉行。展覽以學術研究為導向,以時間軸為順序,梳理展現中國浮水印版畫歷經兩千年的發展過程與輝煌成就。

  中國版畫的興起,遠在世界諸國之先。它集繪畫、雕刻和印刷為一體,兼具藝術性與可複製的特點,能鏤像于木,印之素紙,以行遠而及眾,既具有鮮明的民族文化特徵,也具備國際化的藝術交流語境,在文化傳播上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行遠及眾——中國浮水印版畫文獻展”通過梳理和展現中國浮水印版畫2000年的變遷歷程,重現其中的輝煌篇章,既是對浮水印版畫的歷史回顧,更是力圖以此為契機,探索中國當代浮水印版畫如何在新的時代語境下建構起主體性和獨立的審美價值。

  中國古代版畫的傳統自漢代的畫像石、畫像磚便能窺見萌芽,始源隋唐,唐鹹通九年(西元868年)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卷首圖,是世界現存有明確紀年最早的版畫。這一時期的版畫以表現和傳播佛教題材為主要內容。

  宋代書籍和插圖的印刷技術已經被運用得廣泛而嫺熟,版畫開始脫離經卷,逐漸獨立成為一種藝術形式。由於市民階層的興起、文人畫家的參與以及刻工技法的日臻純熟,版畫于明清之際發展至一個黃金時代。戲曲小説的插圖於此時尤為興盛,形成了建安、金陵、武陵、徽州等地域版畫流派,逐漸呈現出更為風雅精麗的面貌。這一時期還出現了《十竹齋畫譜》為代表,以“饾版”“拱花”等技術刻印的浮水印套色版畫。浮水印版畫得到長足發展,所涵蓋的技法形式和東方美學不僅廣泛流傳于中國,更通過航海貿易傳播到日本、英國等地。

  20世紀以來,在魯迅發起的新興木刻運動倡導下,藝術家執刀向木,以創作版畫取代了傳統的複製版畫,將對國家和時代的熱血與胸懷付諸畫中,創作了集敘事性、革命性和戰鬥性于一體的作品,以直接的視覺力量和對現實的表現力在宣傳革命、喚醒民眾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並對此後的中國版畫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沿著版畫創作的道路,以江蘇地區的一批版畫家為代表,承續浮水印版畫的傳統,融入中國畫的水墨意趣,將江南地區的山水韻致與新時期的社會風貌結合,用抒情寫意的方式錶現江南水鄉的建設和勞動生活,探索出一條以民族化的形式反映現實生活的創作道路,形成了江蘇浮水印版畫集刀味、木味與韻味為一體的風格面貌。

  及至當下,浮水印版畫面臨著諸多新技術、新媒介的挑戰,同時也生發出新的機遇。如何避免固步自封,在吸取優秀文化成果的基礎上進行創新,衍生出浮水印版畫更豐富的多樣性表達,是版畫家需要面對的共同命題。當代的中青年版畫家力圖在觀念、材料和表現形式等多方面不斷探索,培養開闊多元的視野和思維方式,汲取和滲透跨專業的表現手法,賦予浮水印版畫在當代語境下新的審美意趣和精神內涵。浮水印在他們的創作中已不僅是單純的技術方式,而成為美學和文化的載體。

  徐惠泉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5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