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座談會現場 記者 冽瑋 攝
中新網延安11月11日電 (記者 冽瑋)11月11日,由陜西省委宣傳部、陜西省旅遊局主辦的,陜西旅遊集團公司協辦的弘揚主旋律推進陜西旅遊文化演藝工作座談會在延安舉行,業內人士、專家學者濟濟一堂。旨在弘揚《延安保育院》等陜西旅遊演藝精品,傳遞正能量,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地上看北京,地下看陜西”。這是許多遊客對陜西旅遊的真實感受。厚重的文化積淀令陜西成為國內旅遊資源大省。上世紀80年代,《倣唐樂舞》的演出首次以文藝演出的形式掀開了陜西歷史文化資源的一角,歷史文化開始“動起來”。隨後,《長恨歌》、《延安保育院》等演藝項目相繼推出。
當下,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已逐步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在陜西省文化產業轉型創新和旅遊產業轉型發展的過程中,文化旅遊的聯姻式發展已成大勢所趨。弘揚主旋律,凝聚正能量既是文化與旅遊融合發展的理論依據,亦是促進陜西旅遊文化演藝項目良性發展的有力保障,是開啟陜西特色文化旅遊典范新生態的必要條件。
陜西旅遊局局長楊忠武表示,陜西旅遊文化演藝要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大力弘揚主旋律,增強感染力,凝聚正能量,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助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
中國首部大型紅色歷史舞臺劇《延安保育院》自2011年7月1日獻禮建黨90周年延安首演面世,再到2012年6月1日北京公演,7月1日在延安正式推向市場以來,已有4個年頭。共計演出500余場(518場),接待來自全國觀眾10萬余人,共計演出收入200余萬元。
據陜旅集團董事長張小可介紹,《延安保育》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部以抗戰時期為保育兒童而成立的延安保育院之真實歷史為主題的大型原創紅色歷史歌舞劇。《延安保育院》依托大量深度挖掘的第一手珍貴史料,以獨特的視角,大膽啟用現代舞臺劇為主要表現形式,開創延安新的旅遊項目。
該劇有效運用奧運會中最為先進的舞臺理念和設備,聲、光、電、水、霧、樂、舞、歌創造出無數身臨其境的夢景。國內首款能整體、分體垂直升降的全自動化舞臺,戰機呼嘯和浪漫星空的三維成像穿越了多維戰地時空,帶觀眾聆聽孩子們的天籟合唱,體會陜北民歌的高亢悠揚,體驗安塞腰鼓的激情迸放,感受無邪的稚子之心、無私的教師之心、無畏的戰士之心及軍民共築的人間大愛。它通過再現延安保育院的歷史縮影,凸顯了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在中國的革命和建設中釋放的巨大精神動力。《延安保育院》以藝術的形式完成了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中華美學精神的時代重任。
“延安保育院養育了我,延安保育院是我的家。”原延安保育院學生、75歲的劉鐵老人在座談會上講述了戰爭時期他在延安保育院的生活以及黨中央領導對他們的關懷。原延安保育院學生常延生告訴記者,這些都是延安保育院和延安保小這個革命熔爐培養教育的結果。
《延安保育院》還不斷迎接著曾經的在延安保育院生活與學習過的“孩子們”回家探親。在京公演期間接待了李鵬、李鐵映、鄧林、羅西北、左太北等眾多開國元勳子女觀看演出。在延安演出期間,也接待了毛澤東後人孔建寧夫婦(李敏之子)、徐海東大將女兒徐文慧,冼星海之女冼妮娣等曾經從保育院走出來的英雄兒女,特別是毛澤東秘書胡喬木的女兒胡木英女士曾4次觀看《延安保育院》,在2014年8月6日觀看演出後她說:“我已經是第四次觀看演出了,每次看的時候都會激動得熱淚盈眶,劇情把我帶回了那個戰火紛飛的歲月,想起自己在延安生活的場景。
《延安保育院》已逐漸成為延安新的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延安精神教育的課堂。一批批的師生與家長將這部演出作為青少年品格教育和德育活動基地。(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