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日 廣東省長黃華華率團訪臺,共達成119個採購項目、總額66.61億美元,3個入臺投資項目、總額4086萬美元,簽訂各類框架協議43個,創各省市訪臺交流的最大規模。
17日 臺“立法院”臨時會審議通過ECFA,標志著ECFA在島內走完“立法”程序,可按期于明年元旦正式生效。
美國防部發布中國軍力年度報告,妄測大陸“對臺動武的紅線”與“對臺動武的最優選項”。輿論稱,美國意在為對臺軍售編造理由,並顯示出對兩岸關係快速發展的不安。
18日 馬英九指出,承認大陸學歷與開放陸生赴臺就學,是兩岸關係發展中“一個劃時代的里程碑”,可為兩岸長期和平奠定基礎,讓臺生學習更有挑戰性,並充分利用過剩的高等教育資源。
19日 臺“立法院”臨時會正式通過“大學法”、“專科學校法”及“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修正案,標志著臺灣將正式承認大陸學歷,並開放大陸學生赴臺灣大專院校就學。
臺“行政院會”通過“2011年度施政計劃”草案,擬定4大施政方向;通過“中央政府總預算”、“振興經濟擴大公共建設特別預算案”及“易淹水地區水患治理計劃特別預算案”,明年共舉債4290億元,屆時臺累計債務恪達49618億元,創歷史新高。
臺“主計處”表示,第二季GDP同比增長12.53%,全年經濟增長率可望由6.14%上修至8.24%,但貧富差距創歷史新高,最富與最窮的5%平均所得差距由11年前的32倍飆升至66倍。
20日 臺《遠見》雜志民調顯示,馬英九滿意度為31%,不滿意度為57%,信任度為41.4%,不信任度為42.2%。
21日 海基會副董事長高孔廉率“陸委會”、“經濟部”官員登陸宣導ECFA,並關懷大陸臺商,爭取陸企赴臺投資。
23日 馬英九邀集蕭萬長、吳敦義、王金平、詹春柏召開5人小組會議,研究甘肅舟曲、四川、雲南泥石流及巴基斯坦洪水災害的援助事宜。在此前後,臺灣紅十字組織已向舟曲捐款10萬美元,“陸委會”宣布捐款100萬美元。
臺“經建會”在臺北舉辦首場“投資臺灣招商說明大會”,向島內外推出預估金額達4300億元的85個招商項目。
臺“主計處”數據顯示,島內7月失業人數共57.8萬人,較6月增加0.8萬,失業率小幅攀升至5.2%,但季調後為5.17%,已連續11個月下降。
24日 馬英九宣布提名“中選會主委”賴浩敏為“司法院長”、臺灣政治大學教授蘇永欽為“司法院副院長”,該人事案擬于9月在“立法院”接受審議。
“美臺商業協會”表示,美國政府已通知國會,將向臺灣出售3項軍備,以更新臺灣戰機雷達。
25日 “兩岸華文出版品與物流協會”在臺北成立,由島內銷售大陸簡體字圖書的30位發行商和100多家出版發行業者組成。
公安部與臺“刑事局”聯手破獲最大詐騙集團,共動用3200名警力,搗毀窩點120處,逮捕451人,其中臺灣186人。
民進黨公布“十年政綱·性別篇”初稿,認為臺灣女性在許多方面仍面臨不平等待遇,應該通過“性別主流化”理念與政策加以改善。
26日 臺灣著名文化人士李敖抵滬展開“世博之旅”,相繼參觀中國館、臺灣館等館,強調“愛臺灣,就是要承認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
27日 臺“中央大學”數據顯示,8月臺灣消費者信心指數(CCl)為79.69點,環比上升1.05點,創6年來新高,且全部6項指標均上升。
29日 香港財政司司長曾俊華率團訪臺,出席香港“港臺經濟文化合作協進會”與臺灣“臺港經濟文化合作策進會”首次聯席會議及首屆“臺港經貿論壇”,創香港歷年訪臺官員層級最高紀錄。
馬英九夫人周美青以臺灣世界展望會愛心大使和紅十字會榮譽會長身份,前往海地與多米尼加,展開5天4夜的人道關懷之旅。
30日 《中國時報》稱,美國緊盯臺退役將領登陸潮,擔憂兩岸有意繞過美國展開軍事互信機制安排,並降低美國居間折衝的角色,但島內各界多批評美國“擔心過了頭”。
31日 馬英九接受媒體專訪時提出大陸政策的“三階段論”,即海陸空大交流、爭取和平紅利,“不統不獨不武”、“維持現狀”,臺海深度交流、進而影響大陸。馬還稱,上任後大幅開放兩岸政策是為了趕上過去落後的進度,“現在可維持速度穩健往下走,不必再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