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網
  
特別推薦
重要文獻匯集
重要言論
中共中央文獻
全國人大文獻
中央政府文獻
全國政協文獻
中央軍委文獻
外交文獻
國臺辦文獻
其他部委文獻
民主黨派文獻
民間團體文獻
歷史文獻
地方政府文獻
臺灣地區相關文獻
中國政府白皮書
七日回顧
歷史上的今天
大事記
數  據
涉臺常識
中國概況
 
 
 
字號:
2010年兩岸關係大事記-5月

  時間:2010-06-05 08:25    來源:華夏經緯網     
 
 

  5月1日 臺灣各界熱情關注、參與上海世博會開幕式,臺灣館等“臺灣元素”閃耀上海世博會。

  臺“亞東關係協會”與“日本交流協會”在臺北簽署加強合作與交流備忘錄,這是臺日38年來首次簽署綜合性合作備忘錄。

  5月2日 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在“十年政綱”座談會上公開表示,“不排除在不預設政治前提的情況下,與中國進行直接並實質的對話”。這是蔡任黨主席以來首度就此議題主動公開表態。

  有60年曆史的臺灣媒體《民眾日報》,因商標權之爭暫停發報。

  5月4日 臺灣海峽兩岸觀光旅遊協會北京辦事處揭牌,隨後海峽兩岸旅遊交流協會臺北辦事處也于7日揭牌,標誌著兩岸旅遊“小兩會”互設辦事機構正式運作。

  臺“中選會”審核通過臺聯黨提出的ECFA“公投案”,未來將交由“公民投票審議委員會”于30日內認定。

  國際商會仲裁法庭判決法國泰勒斯公司因違反拉法葉艦售賣合約,應向臺灣支付違約金5.91億美元。

  5月5日 臺“國安會副秘書長”何思因、李海東,“諮詢委員”楊永明、詹滿容及王偉先請辭獲准。馬當局隨後任命劉志功、葛光越接任“副秘書長”,王郁琦、董國猷、袁桂笙接任“咨委”。

  陳水扁之子陳致中宣佈以無黨籍身份參選高雄市前鎮、小港區議員。

  福建省長黃小晶率大型訪問團,展開“走親、訪友、做買賣”訪台行程。

  5月6日 臺“交通部”指出,首季度兩岸航線遊客達96.7萬人次,同比增長152%,佔全部增長人次的48.6%,顯示兩岸通航效應開始浮現。

  5月7日 馬英九在接受《華盛頓郵報》專訪時指出,“兩岸關係已達到一種運作無礙的現狀”,“彼此致力於維護和平”,但“兩岸在找到政治共通點之前還有漫長的路要走”。

  國民黨黃復興黨部主委王文燮卸任,前“後備司令部司令”金恩慶接任遺缺。

  5月10日 臺“立法院”在推擠衝突中初審通過“兩岸人民關係條例”有關陸生赴臺部分條文的修正草案,但綠營隨即提出復議。

  新加坡高等法院宣判臺當局贏得“巴新案”官司,將可向“外交掮客”金紀玖追討2980萬美元的“建交款”。

  “中山黃埔兩岸情論壇”在臺北登場,這是兩岸黃埔校友首次在臺舉辦大型聚會,將為兩岸軍事互信機制談判暖身。

  5月11日 美國兩岸問題專家容安瀾接受“中央社”訪問時表示,ECFA只是某些特定領域的“框架協議”,民進黨的擔心是多慮的;美國支援兩岸改善關係,但改善的步伐由兩岸自己決定,美國不會干涉。

  世博會臺灣館舉行開館儀式,臺灣前“行政院長”劉兆玄以“文化總會長”身份擔任主持人。劉隨後赴京出席“兩岸漢字藝術節座談會”等活動,稱“中華文化是兩岸真正的最大公約數”,希望通過“兩岸文化交流促成中華文化的文藝復興”。

  5月12日 國民黨中常會通過年底五都選舉提名人,臺北市、新北市、大臺中市、大高雄市、大臺南市分別徵召臺北市長郝龍斌、“行政院副院長”朱立倫、臺中市長胡志強、國民黨“立委”黃昭順、前“立委”郭添財參選。

  馬英九接受《日本經濟新聞》專訪時指出,臺灣海峽已不是火藥庫,在“不統、不獨、不武”原則下,維持現狀是核心戰略,目前最重要的課題是協商ECFA,希望6月完成簽署。

  5月13日 “行政院副院長”朱立倫宣佈辭職參選新北市長,臺當局隨即任命“金管會主委”陳衝接任“行政院副院長”,第一金控董事長陳裕璋接任“金管會主委”,18日又任命劉憶如接任“經建會主委”。

  《中國時報》民調顯示,馬英九施政滿意度升至43%,不滿意度降至40%,除兩岸關係維持68%的高滿意度外,國際地位、經濟景氣與就業機會評價也都谷底翻身。

  5月14日 臺“法務部”通過特偵組人事案,金門地檢署檢察長陳宏達接任特偵組主任,除留任的檢察官蔡秋明與越方如外,還有薛維平、郭永發、盧筱筠、柯宜汾、陳錫柱、謝謂誠、黃裕峰、張進豐、林豐文等9位新任檢察官。

  5月15日 臺灣農田水利會長選舉結果出爐,民進黨由1席增至宜蘭、桃園、高雄、屏東4席,創歷史新高,國民黨雖奪回南投,但由13席降為10席。

 
編輯:何建峰    
 
相關新聞
2010年兩岸關係大事記-4月       2010年兩岸關係大事記-3月       
2010年兩岸關係大事記-2月       2010年兩岸關係大事記-1月       
2009年兩岸關係大事記-12月       2009年兩岸關係大事記-11月      
圖片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