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專家解讀31條措施】分享大陸改革開放成果 拉近兩岸民眾距離

2018年10月16日 15:56:00來源:台灣網

  【編者按】2月28日,《關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簡稱“31條措施”)發佈實施,涉及投資、經濟合作、文化影視、教育及臺灣青年來大陸就業、創業等多個領域,臺灣民眾熱切關注這些“同等待遇”,不少省市陸續出臺貫徹實施“31條措施”的具體細則,讓臺胞臺企有更多獲得感。台灣網現推出【31條措施專家解讀】系列,通過專家觀點和視角,向兩岸民眾更加全面地解讀“31條措施”。本篇文章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科研室副主任張華撰寫,題為《分享大陸改革開放成果 拉近兩岸民眾距離》。

  2018年2月28日,國臺辦會同發改委共同發佈《關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以下簡稱“31條措施”),在海峽兩岸引發強烈反響。此後,大陸已有上海、天津、福建、廣東、海南、雲南等十幾個省(市)、地區出臺細化落實措施。“31條措施”的推出及成功實踐,對兩岸關係有什麼意義呢?

  第一,今年以來,針對蔡英文當局和島內“臺獨”分子的分裂圖謀和活動,大陸堅決予以打擊和遏制。在“臺獨”勢力感到壓力的同時,大陸也推出了一系列措施來爭取臺灣民眾的支援,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推出“31條措施”。

  第二,在兩岸尚未統一之前,大陸讓臺灣同胞率先分享到大陸改革開放的成果和紅利。“31條措施”的核心和實質就是給予臺灣同胞和企業等同於大陸同胞和企業的待遇。一方面是由於大陸目前已經有足夠的實力和能力承載給予臺灣同胞待遇的成本,另一方面則是大陸在進行“一國兩制”的實踐過程中得到的寶貴經驗和財富。“31條措施”的出臺,可以使臺灣同胞率先感受到和分享到“臺灣和大陸同屬一國”的尊嚴和紅利,增加臺灣同胞與大陸的情感和利益聯結。

  第三,近年來,由於各方面的原因,島內民眾的“中國認同”和“統獨認同”發生了一些改變。島內支援統一和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的比例始終徘徊在低位,部分島內年輕人甚至被蔡英文形容為所謂的“天然獨”。“31條措施”的出臺,意味著中國大陸並未放棄爭取臺灣民心的工作。

  31條措施主要分為兩個部分,一是為在大陸學習、就業、創業、生活的臺灣同胞提供同等居民待遇,二是為在大陸投資的臺企提供與大陸企業同等的待遇。在大陸的臺灣民眾和臺資企業在兩岸關係發展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不僅在於這一群體已經超過百萬之眾,而且他們在島內有廣泛的影響力,可以在島內民眾産生巨大的示範效應。實踐證明,大陸這一政策已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根據臺灣《遠見》雜誌的民調,在“31條措施”公佈後,61.6%的臺灣年輕人願意來大陸發展。(作者:張華,係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科研室副主任)

[責任編輯:馬一娜]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