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以臺灣經驗助大陸社區營造 臺胞周芷茹樂當兩岸文化“擺渡人”

2018年09月21日 08:40:00來源:新華網

  “鄉愁是深烙於心的一種情感,它承載著每個人對家鄉的記憶和思念,守護好鄉愁才能留住根。”來自臺灣的周芷茹説。

  1972年,周芷茹出生於高雄。17歲時,她隨父親回浙江老家探親,那是她第一次來大陸。“當時回浙江要從廈門轉機,我們在廈門停留了兩天,當地的紅磚建築、閩南小吃都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城市不大,也算不上繁華,卻讓我覺得很親切、舒服。”她説。

  少年時期的周芷茹不曾想到,自己今後的人生會與廈門再次産生交集。2005年,周芷茹故地重遊,這次她是以臺南市文化協會秘書長的身份造訪廈門。“閩南地區和臺灣語言相通,有相同文化根基,兩地文化交流要靠兩岸共同努力來推動,我非常樂意成為其中一條紐帶。”她説。

  此後十年間,周芷茹頻繁穿梭于閩臺兩地,高峰時一年往返30次。每次來廈門,她都會帶來一些新的文化交流項目和想法。2015年,海峽兩岸社區營造工作坊在廈門成立,工作坊以打造歷史文化街區和社區營造為主,聘請臺灣專業管理團隊入駐,借助臺灣社區營造的理念和經驗,提升社區治理水準。作為工作坊主任,周芷茹甫一上任便參與了沙坡尾社區營造項目。

  “當時的沙坡尾還是一個原生態漁村,走在路上可聽見漁民叫賣聲,鄉土氣息濃厚。”周芷茹説,幾百年來沙坡尾承載著一代代廈門人的生息,見證了廈門港口變遷歷程,雖洗盡鉛華,但沉澱下來的漁港文化不應被忘記。

  周芷茹走遍沙坡尾的每個角落,挖掘在地元素,在盡可能保留原始風貌基礎上,活化古漁村的記憶。改造房屋,修復戲臺,舉辦各種形式文化活動……在周芷茹及團隊努力下,沙坡尾以全新面貌呈現在人們眼前,逐漸成為廈門一處新旅遊地標。

  2016年起,周芷茹投入中華街道社區營造工程中。她前後花了近1年時間盤點街區內所有不可移動文物和建築,並按照時間、歷史脈絡進行梳理,把點上的文物串聯成線,最終設計出三條遊覽線路。

  “目前已培訓了40名廈門本地業餘講解員,每週六為市民和遊客提供免費的講解服務,他們來自各行各業,不同的年齡階段。”周芷茹説,“文化傳承是地方再生的重要力量,這不僅是政府和社會組織的事情,每一位基層民眾都應有這個意識,並參與其中,只有認同和保護地方文化,才能構建文化自信。”

  如今,周芷茹一年中有一半時間都在大陸。除了廈門以外,她還參與了泉州的社區營造項目。“希望能喚起大家的‘鄉愁’,讓傳統文化保留下來,這是社區營造的一個方向。”她説,“兩岸擁有相同歷史文脈,兩岸同胞應當共同來守護。”

[責任編輯:劉雅楠]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