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臺灣同胞到訪四川綿陽:文化是兩岸同胞割不斷的精神紐帶

2018年05月08日 08:39:00來源:台灣網

  台灣網5月7日綿陽訊 日前,由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臺灣雲林縣黨部前主委、雲林縣黨代表聯誼會會長許宇甄率領的“中國國民黨臺灣雲林縣黨代表聯誼會四川參訪團”一行36人到綿陽市參訪,開展基層黨際交流,並前往江油市李白故里領略李白文化。

  基層黨際交流成為綿臺兩地交流合作新亮點 

  25日晚,綿陽市政協副主席李京平在綿會見許宇甄一行,介紹了綿陽市情和綿臺兩地交流合作情況,特別介紹了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以及在中共綿陽市委的領導下,民革、民盟、民建、民進、農工民主黨、九三學社和致工黨等市級民主黨派,共同為加快建設國家科技城和西部經濟強市積極參政議政、建言獻策等情況。

  許宇甄在交流中指出,國共兩黨開展基層黨際交流是兩岸交流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溝通和交流就不會有深入的了解和互信。她表示,這次到四川綿陽,從下高速到入住酒店一路看來,眼中的綿陽與自己的想像不太一樣,“寬敞的道路、高聳的樓宇、整潔的市容,真心讓我為綿陽點讚。希望今後能繼續加強與綿陽市在黨際以及其他方面的交流與合作,為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作出更大的努力。”

  兩套“郵票”引發兩岸同胞對李白文化的共鳴 

  26日上午,參訪團一行來到了江油市青蓮鎮,實地參訪青蓮詩歌小鎮、太白碑林和隴西院。當從講解員口中得知臺灣于1967年以李白畫像發行了一套《中國郵票》,1980年又以李白“磨杵成針”故事發行了一套《中國民間故事》郵票後,參訪團成員對李白的親切感油然而生。大家紛紛認為海峽兩岸是同宗、同祖、同源、同文的一家人,文化是兩岸同胞割不斷的精神紐帶。

  走進太白碑林,參訪團成員參觀了毛澤東、周恩來、魯迅、沈尹默、祝枝山、徐渭等書寫的李白經典作品和頌揚李白的楹聯詩文碑刻;在邀月臺前,一些參訪團成員拿起手機當酒杯,體會李白“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浪漫意境;在紀念品展示廳,大家近距離察看李白唯一現存的書法真跡複製品《上陽臺貼》,感受李白縱放自如、快健流暢的行草書法造詣。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參訪團成員在參觀過程中不時跟著講解員誦讀著李白的經典詩句。中國國民黨20屆黨代表、臺灣雲林縣青工總會副總會長林建助感慨地説:“過去在臺灣上學的時候,學習和背誦李白的詩是必修課,而且還要考試。今天有幸來到江油市太白碑林,零距離感受李白,了解他極不平凡的一生,真的太棒了。”

  綿陽市與雲林縣的交流合作拉開新帷幕 

  參訪過程中,綿陽市臺辦主任陳福林向參訪團介紹了綿臺交流合作和在綿臺資企業發展情況,並鋻於臺灣雲林縣農業産業的獨特資源,特別向參訪團介紹了臺胞在綿陽投資發展現代農業的情況,以及綿陽在發展農業方面的投資環境和優惠政策。

  江油市委常委唐傳鳳也拋出了“橄欖枝”。她指出,近年來前往江油市考察投資的臺商數量逐年上升,目前有多個項目正在加緊洽談推進,説明廣大臺商朋友都看好綿陽和江油。她熱忱邀請廣大臺商朋友前往江油市參訪交流、實地考察、尋找商機、發展共贏。

  臺灣雲林縣土庫鎮農會主任陳特凱對未來兩地交流與合作信心滿滿,他説:“臺灣雲林縣是一個農業大縣,稻米、文旦、竹筍、花生等農特産都很有名氣,精緻農業和觀光農業發展也不錯。綿陽的農業資源豐富,特別是四通八達的高速路網、高鐵和城際鐵路網,讓我們切身感受到李白筆下的‘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已經成為歷史,現在天塹已經變通途,為兩地交流合作提供更大機遇和空間,相信在不久的將來,臺灣雲林縣與綿陽的交流合作一定會開啟新篇章,步入快車道。”(台灣網、綿陽市臺辦聯合報道)

[責任編輯:韓靜]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