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保生文化”活動接連登場 連兩岸民心促交流

2018年05月03日 16:22:00來源:人民日報

  保生文化連兩岸民心(行走臺灣)

  本報記者 馮學知

  連日來,以“保生文化”為主題的活動在海峽兩岸先後登場。第十一屆海峽兩岸保生慈濟文化旅遊節在廈門剛結束,“2018保生文化祭”便在臺北大龍峒保安宮庭園舉行開鑼式。你來我往的“保生文化”交流活動為兩岸民間交流掀起了一股熱潮,好不熱鬧!

  保生托鄉愁,祈願眾安康

  保生大帝的原型乃是北宋年間一位民間醫者,本名吳夲,生於福建。他醫術高超、品德高尚,深受鄉民愛戴。去世之後,閩南鄉民在吳夲家鄉漳州白礁村為其立祠塑像,尊為“醫神”“吳真人”,後世朝廷敕封為“大道公”“保生大帝”。歷代帝王多為其追賜封號、擴建廟宇,保生文化從閩南逐漸傳開,明清之時傳到臺灣。

  位於臺南的學甲慈濟宮是一座有著357年曆史的古廟,其所供奉的保生大帝像已有800餘年歷史。董事長王文宗向記者介紹,當年鄭成功收復臺灣時,民眾將神像從福建白礁慈濟宮請出,隨軍渡海至臺南,立廟祭拜,自此保生文化在臺灣落地生根。清乾隆初期,入墾臺北的福建同安縣先民因水土不服、疾病叢生,專門返回家鄉從白礁慈濟宮請來一尊保生大帝像,于大龍峒地區立廟,便是今日臺北大龍峒保安宮。

  王文宗説,早期臺灣自然條件惡劣,瘴氣四起,從福建渡海來臺墾荒的先民既遭瘟疫疾病之害,又要忍思鄉之苦,保生大帝便成了他們在困難環境中的精神寄託。

  如今,臺灣各地民眾仍然年年要舉行各類保生文化祭祀活動,既是祈願健康平安,也是感念從大陸來的先民們為臺灣早期開發作出的巨大貢獻。

  美德昭後世,文化代代傳

  保生大帝以醫德醫術為後世景仰,被視為中醫在臺灣的象徵。廟宇裏常有供信眾占卜的擲簽,臺灣各地保生大帝廟裏的簽卻有不少是藥簽。藥簽分得很細,如“小兒科”“眼科”“婦科”等,處方內容多是中藥材,科普了中醫知識,傳播了中華文化。臺北大龍峒保安宮董事長廖武治介紹,保安宮每年舉行的“保生文化祭”系列活動中,一項重頭戲便是中醫義診、中醫講座、中醫文物,今年還將著重表揚優秀基層醫療工作者以及對醫學教育和科研有重大貢獻的機構。

  作為臺灣歷史最悠久的民間信仰之一,保生大帝祭祀活動還承載了大量閩南地區傳統習俗,如“放火獅”“布袋戲”“過火”。臺北“保生文化祭”熱鬧約兩月,除了有傳統的祭祀儀式、傳統習俗展演,還包括古建築導覽和文物展,更是一場傳統文化嘉年華。

  兩岸同根源,民眾心相連

  當年福建來臺開墾的鄉民將保生文化帶到了臺灣,也為兩岸民間交流搭起了一座穩固的橋梁。2009年,由兩岸聯合製作的電視劇《神醫大道公》首次獲得兩岸官方正式許可,成為首部赴臺取景的大陸電視劇,開創了兩岸電視劇合作領域的多個第一。

  保生文化交流,把兩岸民眾的心拉得更近。剛從廈門歸來的臺南學甲慈濟宮曾老先生激動難掩,他終於能夠親自到漳州白礁慈濟宮和廈門青礁慈濟宮祭拜了。兩宮分別建於吳夲出生地和煉丹處,同為臺灣信眾祖廟。曾老先生雖是首次到廈門,卻早與大陸信眾結下了深厚的同胞情意。他依然清晰記得,2010年青礁慈濟宮保生大帝像首赴臺灣時,所到之處莫不人潮涌動。

  每年農曆三月十一日,臺南學甲慈濟宮都要舉行“上白礁”謁祖繞境祭典。“上白礁”,就是“回到白礁”。清朝時期,民眾每年都會返回泉州白礁慈濟宮謁祖,日據以後兩岸往來不便,逐漸改為在學甲將軍溪畔舉辦祭典,延續至今。“將軍溪畔,是早年福建先民登陸來臺的地方。我們在此遙祭大陸祖廟,是盼後人飲水思源,不要忘本。”王文宗説。

[責任編輯:馬一娜]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