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90後”臺籍幼教老師平潭新生活——訪福建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陳亞妏

2019年05月07日 09:47:00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福州5月6日電(記者 許雪毅)“辭掉臺灣公辦幼兒園教職,來福建平潭公辦幼兒園任教,一切從頭摸索,你有沒有後悔過?”每次遇到臺灣同行的好奇詢問,“90後”臺灣女孩陳亞妏的回答都是:挑戰很多,但從不後悔。她説,來平潭兩年很有成就感,建議臺灣年輕人來大陸闖一闖。

  陳亞妏在臺灣花蓮的公辦幼兒園任教了5年,2017年4月來到平潭城關幼兒園當老師,一來就感到震撼:平潭城關幼兒園有18個班級,“好像從小公司來到大公司”。

  在平潭,這位生於1990年的臺灣老師遭遇了兩岸教育理念的“大碰撞”。她所在班級有34個學生,都是大陸孩子。一些家長髮現,怎麼孩子回家自己穿襪子,堅持不要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幫忙。大人們犯嘀咕:孩子不需要我了?臺灣老師太嚴厲了?是不是老師自己還沒有孩子,所以不理解父母照顧孩子的心情?

  陳亞妏説,在學前教育階段,臺灣老師非常主張孩子們照顧好自己的生活,然後再照顧別人和環境。而大陸很多家長習慣一手操辦,影響孩子發展生活自理能力。在陳亞妏的堅持下,家長們漸漸看到孩子身上發生著可喜變化,都很感動。

  陳亞妏認為,作為老師,應更強調朋友關係和陪伴角色。“我們必須先了解小腦袋瓜裏想的是什麼,讓小朋友願意分享自己視角裏的事情,遇到問題時一起想辦法解決。”

  在陳亞妏看來,教育應該是希望孩子們在學前喜歡這個世界,而不是學精任何東西。這方面的理念也漸漸得到家長認可。“我們班級很注重閱讀,但不會強迫孩子們坐下閱讀,而是讓家長和老師講故事,孩子們感興趣了就會自己閱讀相關繪本,請教老師。”

  從小班到中班,陳亞妏幾乎每天都會花3小時和家長溝通,討論孩子們在學校和家裏的種種事情。兩年來,班級的學生、家長和老師之間變得非常親密,家長們漸漸習慣從孩子角度思考問題。“以前是我推著他們走,現在他們會自發去做;以前是我告訴家長,現在是一些家長告訴另一些家長。真的很有成就感!”她説。

  家長們也幫助陳亞妏融入了平潭生活。她今年想開展平潭地方特色文化教育,就從家長們那裏挖掘到很多“寶貝”。“沒有這麼多家長幫助,短時間內我根本做不到。”陳亞妏説。

  2018年5月底的一次車禍,更讓陳亞妏感受到平潭“溫度”。當時車禍導致她腰椎和胸骨柄受傷,在醫院整整躺了一個月。這期間,家長們自發排班,每天輪流給她送餐、到醫院陪伴。“感覺還沒生小孩就享受了坐月子的待遇。”她笑著説。

  對於兩岸同胞間的這種溫暖親和,陳亞妏在臺灣上學時就感受到了。當時有華東師範大學的大陸交換生到她就學的臺灣東華大學去,彼此很快成了好朋友。後來大家結伴去青海自助旅遊。陳亞妏也曾到復旦大學做過一學期交換生。“天地這麼廣,我想去看看,大陸就是我們這個世代的臺灣年輕人應該來親身體驗的地方。”

  陳亞妏説,“馬大好拉車”,以促進兩岸學前教育交流為宗旨的兩岸融合試驗班需要更多人參與。為此她積極促成兩岸教師研習計劃,讓平潭教職人員到臺灣學校觀摩,同時也請臺灣老師來平潭交流。她還開設校內教研座談、培訓新進教師、參與園內省級示範幼兒園評估過程工作。

  獲得今年福建青年五四獎章,陳亞妏很開心。她説,這是家長、同事的肯定之外更大範圍的認可。“我來平潭短短兩年就收穫這麼多,這樣的經歷是一直待在臺灣所不能設想的。”

  她説,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經常鼓勵學生要多走走多看看,擁有宏觀視野,我們自己首先就要勇敢地跑起來。“當時我辭掉臺灣公職的唯一念頭是:我要讓自己在這個小環境裏一直待到老得走不動嗎?是不是可以先去闖一闖、看一看,有技能的人、有所堅持的人,這個世界不會讓你活不下去,更何況大陸是這樣蓬勃發展的地方。”

[責任編輯:馬一娜]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