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臺灣教師在福州

2018年06月04日 10:35:00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福州6月3日電(記者許雪毅)被問到來福州適應不適應時,臺灣教師呂英志笑了:小時候家住臺南,挨著眷村,鄰居就是福州人。聽了20多年福州話,沒想到長大了會來福州工作。

  一切都是剛剛好:剛好拋出橄欖枝的人是他認識的,接觸的項目是他熟悉的,承擔的學科是他拿手的。呂英志覺得這是因緣際會。

  2009年開始,福建工程學院派老師到臺灣調研交通運輸專業。當時還在臺灣大學擔任博士後研究員的呂英志負責接待。經過半年多臺灣全島調研後,福建工程學院決定設立交通運輸專業,並把“求賢”的目光投向臺灣學者。前期已“深度介入”的呂英志毅然決然接下“英雄帖”,來到福州。

  當初校長描繪的學科建設藍圖及求賢的誠意打動了呂英志。這是一份“與時俱進”的事業,過去閩道難行,如今福建交通運輸突飛猛進,高速公路運營里程突破5000公里,鐵路路網密度是大陸平均水準的2倍,地鐵也漸漸發展起來,很需要一大批懂得交通運營管理的中層人才。

  呂英志找到了人生舞臺。短短五六年,福建工程學院的交通運輸專業從無到有,一躍成為福建省交通運輸領域裏的領軍學科。呂英志也成為學校交通運輸學院交通運輸研究所所長,還被聘為福建省住建廳首批智慧城市建設與管理技術專家。

  呂英志在微信朋友圈記錄了他教學工作的點點滴滴,譬如“帶同學參觀公交公司”,“今天請臺灣專家給同學講了一堂交通樞紐場站設計實務課”,“回(臺灣)母校分享大陸的公交改革經驗”等。

  當初,福建工程學院希望發展出具有閩臺合作特色的交通運輸教育。2011年,呂英志來學校任教時,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負責福建工程學院和臺灣逢甲大學的“3+1”合作辦學項目。

  逢甲大學是呂英志就讀碩士的母校。“我來主持這個合作辦學項目,兩所學校溝通起來非常容易。”他説。

  這個“70後”臺灣教師用心對待學生,他説:“大學教育養成,不光只是教學部分,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知道怎麼為人處事,未來可以更好適應社會需要。”

  7年時間裏,呂英志拿到3次學校優秀班導師的表彰。學生們會和他説心裏話,已經畢業的學生也會打電話向他討主意……“我想留在這裡,這是人情味很濃的地方。”呂英志説。

  當初呂英志離開臺灣時,家人朋友有些不理解。那時他已在臺灣當項目負責人,一手打造的平臺運作得不錯,突然放棄大家覺得可惜。“兩邊工資待遇差不多,但臺灣的交通人才培育已經比較穩定。我在臺灣的工作交手出去不難,而到福建來培養本地交通人才,更有發揮空間。”呂英志説。

  如今,除了定期回臺灣看望年邁的父母,呂英志基本紮根在福州。以前的臺灣同事開玩笑對他説:“你都到大陸游學這麼久了,該回臺灣來幫我了吧?”呂英志笑著回復:“革命尚未成功,同志尚須努力。”

  呂英志躊躇滿志。這幾年他除了把學科建立起來,也完成了相關評估工作,後期還有工程教育認證工作,還要協助學校申報交通運輸工程博士點。

  在大陸,呂英志的日子過得豐富多彩。朋友圈裏既有“生活趣聞”也有“交通禮讚”。譬如,“沒想到這款臺灣暢銷飲料,福州一般商店也能買到了”,“往無錫短短的15分鐘車程,體驗到最新的高鐵復興號”等。

  呂英志來閩任教時,福建工程學院僅有2位臺灣教師,如今已有30多位。福州市臺辦提供的數據顯示,目前在福州各高校任職的臺灣教師共有129名,約佔福建省臺灣教師的40%。

  談到大陸臺胞的生活變遷,呂英志一一舉例:以前臺胞購買動車票要到窗口排隊,如今能自助取票了;以前臺胞無法貸款買房,如今可以了;申報課題、相關資格認定,也比照大陸教師。

  “我們在這裡只管安心工作、開心生活就是了!”呂英志説。

[責任編輯:馬一娜]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