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臺商王淑貞:“自掏腰包”的兩岸青年體驗式交流推手

2018年06月04日 09:45:00來源:新華網

  新華社北京6月1日電(記者查文曄)20多年前,當臺商王淑貞第一次踏上大陸時,她怎麼也不會想到,自己會與兩岸青年交流結下不解之緣。如今,她創立的SOZOTEAM集團成為兩岸青年體驗式交流的知名組織,為兩岸青年了解彼此開闢了一片新天地。

  兒子的遭遇讓她關注青年

  談起投入兩岸青年交流的緣起,王淑貞坦率地説,是因為兒子。兒子在臺灣念初中時遇到挫折,沉迷網遊,學業堪憂,後來高中畢業去服兵役,一度與母親中斷了聯繫。這讓王淑貞痛心不已。

  難過之餘,王淑貞心想,“或許讓孩子換個環境,來大陸讀書試試看”。服完兵役,她推薦兒子來到北京,先跟SOZOTEAM的高校誌願者學生相處磨合,之後又去貴州威寧支教,後於2014年進入福建華僑大學就讀本科。在那裏,兒子結識了不少兩岸青年朋友,還擔任了臺生會會長,終於從低谷中走了出來。

  回首往事,王淑貞開玩笑地説:“孩子的這段經歷是‘體驗式覺悟’,不給他體驗,光説教是沒用的。”在她看來,儘管兩岸青少年成長環境不同,但遇到的困境相似。青年人如果“宅”在自己的小天地或網路世界裏,缺乏對社會的真切了解和開闊的視野胸襟,難以成才。

  王淑貞説,是兩岸交流給了兒子新的人生,她懷著感恩的心投入到這項事業中,既是回報社會,也是為兩岸青年了解彼此、融入社會鋪設一座橋梁。

  用體驗式交流“接地氣”

  “不要求你來自名校,也不在乎是否獎學金得主,更不看期末績點。只要你身體健康,認同我們的公益理念,就可以報名參與活動。”這是王淑貞創辦的“知行寶島”活動列出的報名條件。

  從2013年開始,“知行寶島”每年舉辦一次,從報名的數百名大陸學生中層層選拔,挑選出約20名青年赴臺灣參訪。與常見的參訪團不同,“知行寶島”要求參與者自己定計劃,打預算,排行程,每天給的零花錢不多,鼓勵大家住民宿,搭公交,多與基層民眾接觸交流。王淑貞希望同學們不是為了吃喝玩樂而來,而是沉下心來,了解真實的對岸。

  倣照“知行寶島”,近兩年王淑貞又舉辦了多期“知行大陸”活動。盤點這些活動,從在臺北街頭募集發票,在墾丁海灘撿垃圾,赴花蓮少數民族部落關懷獨居老人,到兩岸陸配子女聯誼,在北京地鐵口採訪“北漂一族”,赴山東中醫藥大學實習針灸……儘管形式各異,但貫穿的宗旨始終如一,就是“接地氣”。

  每次活動,王淑貞都會有針對性地設計項目。例如,臺灣同學來大陸,長途旅行一定要坐一次硬臥火車。“他們這才知道,原來在火車上還可以過夜。”她還會安排同學們去西南貧困山區,以全面了解大陸。

  你問我答,你來我往

  “問:每年大陸有很多遊客去臺灣,會煩嗎?答:不會。互相交流,很棒。”“問:臺灣房價高嗎?答:都會區的房價實在是太高了!鄉下地區還好……”

  這些樸實又耐讀的問答來自“你問我答”活動,是“知行寶島”最有創意的環節。同學們先向大陸民眾收集數百個對臺灣的問題,再在臺灣街頭邀請百姓回答,反之亦然。

  “只有帶著問題去接觸,才能了解兩岸老百姓是如何看待對方的。有些回答出乎意料,也啟人思索。”王淑貞説,很多臺灣同學印象中的大陸,還停留在“比較落後,不講衛生,沒有禮貌”的階段,而見識了大陸城市的繁華與活力、同齡人的熱情與上進,無一不“顛覆”他們原有的想像。

  2017年8月,王淑貞組織來自臺灣東吳大學、福建華僑大學等高校的近30名兩岸學子調研海南、臺灣兩地精緻農業發展現狀。此行上山下海,同學們深入田間,與農民、技術員、工商業者交流,收穫滿滿,即使腳上沾滿泥巴也不介意。

  在臺灣屏東一個只有八分地的農場裏,種植香瓜和聖女果每年能獲利150多萬元人民幣。有大陸同學直言“很震驚”,並認為臺灣“小而美”的精緻農業、小區營造,都值得大陸借鑒。看到同學們能虛心學習彼此的長處,王淑貞很欣慰。她心目中理想的兩岸青年交流就應該如此。

  “信任是我最大的動力”

  這些年,王淑貞舉辦的兩岸青年交流活動都是自掏腰包,每年花費約100萬人民幣。投入大量金錢與精力,協調各種關係,還會面對一些人的不理解與質疑。種種難關,王淑貞硬是一個個跨了過去。

  SOZOTEAM中的“SOZO”源於希臘語,有“幫扶”之意。在她心裏,有沒有這個平臺,效果是不一樣的。

  現在,王淑貞計劃將臺灣的養老護理、精緻農業、文創産業人才引入大陸,開展教育培訓合作與産業投資。她説,大陸出臺的“31條惠及臺胞措施”,對臺胞、臺商而言是很大的利好,建議在引進臺灣人才方面更加細化,明確對口部門,讓臺商更方便地得到政策扶持,分享發展機遇。

  王淑貞説,兩岸青年體驗式交流她會繼續辦下去,也希望更多人參與。“我獲得了這麼多大陸同學的信任。這種信任很珍貴,是支撐我堅持下來的最大動力。”王淑貞説。

[責任編輯:雍紫薇]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