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眾熱議央視春晚:這就是我們真正想看的

時間:2012-01-25 14:49   來源:本報

  本報1月22日晚綜合消息(記者顏維琦、劉先琴、胡曉軍、王瑟)“很好,這就是我們想看的春晚。”2012年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新意迭出,人們拿著節目單觀看,自始至終興致勃勃,從普通觀眾到專家學者都好評連連。

  “藝術、科技等多種元素融合”

  文藝評論家、上海市人民政府參事毛時安説:“龍年春晚無論是舞臺裝置、節目設計還是演員面貌都讓人感受到飽滿的衝擊力,感受到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的文化發展和國家進步,感受到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後煥發出的文化自信。龍年春晚有兩大特點,一是親民性更加鮮明,這也是舞臺更加壯麗後對內容和形式的必然要求。從一開場的舞蹈歌曲類節目開始,民族、家庭的氣氛就非常濃郁,幾組語言類節目的編排也切合社會現狀,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二是綜合性更加突出,一個節目往往融合了多種藝術門類,舞臺的科技品質更高了。比如《竹報平安》,無論是舞臺造型還是科技內涵,無論是力量還是美感都很精彩。藝術、科技等多種元素融合,應該是未來春晚的創新方向之一。”

  毛時安説,對春晚,我們應該抱著寬容的態度。春晚實際上就是為大家增添歡樂的色彩,為節日增添濃郁的喜慶氣氛。從除夕夜呈現的精彩節目來看,我們感受到了央視“開門辦春晚”的巨大努力。

  “春晚大幕後透出不懈的追求”

  “春晚歷經這麼多年的千錘百煉,最值得欽佩的是包括央視劇組在內的廣大文藝工作者那種不懈的追求精神!”河南省文聯黨組書記、文聯副主席吳長忠由衷地説。 

  他認為,隨著春晚成為民俗的一部分,人民群眾的希望值越來越高,在這萬眾矚目的特殊舞臺上如履薄冰。但是,這種狀態和現實,並沒有影響或阻止這道藝術大餐製作者的敬業精神。實事求是地講,每年春晚都有引人矚目之處,都有新的亮點閃爍,甚至成為整整一年人們口頭的話題。今年春晚我尚未認真品味,但一些節目的表演形式已經讓我耳目一新,無論主題、氣氛、舞臺效果都有可圈可點之處。 

  吳長忠由此談道: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要求文化産業要有大發展,要上新臺階,作為精神産品製造者的文藝工作者更要有精品意識,文化工作管理者更要有大局意識、人才意識和服務意識,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才會有堅實的支撐。 

  吳長忠説:“我想,春晚大幕後透出不懈的追求,是我們文藝工作者心靈的真實寫照。”

  “整臺節目洋溢著濃郁的文化味”

  除夕之夜,江西省安源紀念館館長、研究館員黃仂和家人吃完年夜飯便坐在電視機前,興致勃勃地品嘗著這道“春節文化大餐”:“整臺節目洋溢著濃郁的文化味,兼顧到老人、年輕人和孩子等不同觀眾的欣賞需求,很不錯。舞美燈光,還有舞臺設計真好。”

  “雖然今年的春晚節目單提前發佈,但隨著節目的一個個演出,還是有懸念的。”童謠開場別具一格,把年味烘托得十足。這樣熱熱鬧鬧的年味,讓黃仂一直懷著濃濃的興趣觀看節目。到李倩、張傲月領舞的舞蹈《龍鳳呈祥》出現在熒屏上時,作為一位中國傳統文化愛好者和研究者,黃仂情不自禁地解説起來:“在中國的傳統理念裏,龍和鳳代表著吉祥如意,尤其是在吉祥圖案中,龍是升龍,張口旋身,回首望鳳;鳳是翔鳳,展翅翹尾,舉目眺龍,周圍瑞雲朵朵,一派祥和之氣。這個舞蹈精準地表達了這個寓意,加上立體的場景,凸顯出了龍鳳呈祥的完美意境。”黃仂還特別欣賞小品《荊軻刺秦》。他説,這個節目既有趣味性,更有針砭戲説歷史時弊的針對性,通俗且一針見血,讓人難忘。

  “體現了中國和諧的理念”

  今年的春晚還在熱鬧地上演時,新疆大學張立斌教授便按捺不住激動,説:“今年春晚主題是《回家過大年》,特別符合中國人的傳統心理。春晚的節目有新意,有創意,很不錯。在中國文化中,從‘家庭’、‘家族’放大至‘家國’而構成的社會形態,以及由此發展出來的儒家文化,是中國獨有的,構成了中國文化的五個特徵之一。春晚從童謠拉開大幕,可謂別具一格,而隨後的《東西南北拜大年》、《好久沒回家》、《我要回家》等等演出,都圍繞著這一主題不斷深化人們對家的感覺,熱鬧、喜慶、隆重,很好,是我們想看的春晚。”

  新疆文化廳黨組書記韓子勇認為,今年春晚沒有廣告,這讓人感到很舒服。“春晚就是給廣大觀眾帶來快樂與歡樂的時刻,讓人們在觀看過程中,感情能始終流暢地延伸,很符合中國人的傳統。特別是演員和觀眾都是以家庭為單位,體現了中國和諧的理念。節目分不同的主題,又圍繞一個大主題,創意很好。”

編輯:劉瑩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