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早報:電視晚會不應是春節節慶文化的主角

時間:2012-01-21 10:12   來源:東方早報

  中國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通常簡稱為央視春晚,或直接稱為“春晚”,是央視在每年農曆除夕晚上為慶祝農曆新年舉辦的綜藝性文藝晚會。1983年,央視舉辦了第一屆春晚。今年將舉行第三十屆。這臺晚會已經成為了中國人的“新民俗”。從此每年農曆除夕北京時間晚8時(早期曾經在晚8時之前播出),春晚都會在央視播出,直到次日淩晨1時。有人説,從文化發展的角度看,央視春晚開創了電視綜藝節目的先河,且引發了中國電視傳媒表達內容、表達方式等方面的重大變革。

  張閎

  過年意味著什麼?從千里之外趕回家,闔家團圓吃年夜飯,祭祖,放鞭炮煙花,穿新衣,拜大年,走親訪友,上街看新娘子,不用上學上班,輕鬆地玩耍……曾經有一段時間,在中國大陸民眾春節期間繁忙的事務中,還可以加上一條:看春晚,也就是看中國中央電視臺的春節聯歡晚會電視節目。幾十年來,看春晚成為民眾除夕夜的一項重要的活動。而且,在春節過後的一段時間裏,評價春晚節目、演員和主持人表演的優劣得失,成為人們茶余飯後議論的話題之一。不同趣味傾向的人甚至可能因為意見的不同,而産生爭執。

  對於1980年代的民眾來説,在娛樂性的文化活動相對匱乏的情況下,全家共同觀看“春晚”,不失為闔家團圓的方式之一。最初的春晚,看上去就像是一個大的機關單位內部的文藝晚會,平常的桌椅板凳,公眾可以看到那些熟悉的文藝明星,他們也就像是普通的遠親近鄰,大家圍坐一團,吃著糖果瓜子,喝著茶,隨時起身表演節目,其節目雖然簡單,甚至有些幼稚,倒不失質樸。官方電視臺表現出平常難得一見的親民面容,對於剛剛脫離“革命化春節”的民眾來説,有一種強大的親和力。在民間傳統的節慶文化和禮儀嚴重流失的情況下,春晚成為一個差強人意的代用品。

  另一方面,國家電視臺主導的春節慶賀活動,又始終貫徹了國家意志。趙忠祥、倪萍所代表的主持人,既是國家形象代言人,又扮演著家庭中的某種角色。他們既是國家面容和話語的傳達者,又是家庭內部權力的代言人。通過春晚,國家電視臺努力營造一種“家國一體”的效果,以“家”的氛圍來刺激“國”的想像,或者相反,以“國”的意志來構建“家”的理念。這種方式既是現代的傳播技術的勝利,又是官方與民間傳統文化達成諒解和相互融合的一種文化形式。在同一個時刻,全國人民看同一檔節目,發出同樣的笑聲,直到下一個春節的到來。如是迴圈往復。節慶文化大一統的局面,為社會整體性的大一統局面,提供了一個象徵性的鏡像。有時也難免以國代家,通過文藝節目來進行一場盛大的“家-國”換位的帽子戲法。

  事實上,無論是陳佩斯所表演的城鎮小癟三,還是趙本山所表演的鄉村大忽悠,充分彰顯了農耕時代小農的生活理想和快樂原則。趙老蔫的喜劇性,是中國古代傳統中的“高老莊”文化夢想的現代再現。這種夢想滿足了大多數普通民眾的心理需求。這一農耕式的快樂與現代傳播科技的結合,是電視小品這一文藝品種獲得成功的秘密所在。

  然而,近年來,人們對於春晚的批評性的意見越來越多。儘管央視自稱春晚依然維持著極高的收視率和觀眾滿意度,但收視率和滿意率越來越低,卻是所有人都心知肚明的事。寓教于樂,一些人感到收穫頗大,但也有人不樂意,過年了,卻還不得不接收一場愛國愛黨的思想政治教育,與闔家團圓的喜慶訴求相去甚遠。人們對於節慶和休閒娛樂文化的理解、需求,在美學趣味和文化價值上的分野,也越來越大。一體化的文化形態和娛樂形式已不復存在,標準統一的“笑閾”也早已消失。爺爺奶奶們只要馬季的形象一齣現,就會發笑;爸爸媽媽們則可能只為趙本山、宋丹丹而笑。而在二三十歲的年輕人看來,這本身就是一件很可笑的事情。可是,當年輕人為周星馳而哈哈大笑的時候,父母、老人只會覺得,孩子們瘋瘋癲癲,莫名其妙。年長者對蔣大為的矯情演唱如醉如癡,年輕人則喜歡周傑倫含糊其辭、咿裏烏魯。這樣,為了大團圓的目標,春晚只能變成大雜燴。結果是,誰都不滿意。甚至有網民稱,每年還會去看春晚,為的就是接下來去罵它。作為團圓和喜慶象徵的春晚,便淪落為一齣特殊的娛樂節目而已,跟除夕夜這樣一個重要節日所要求的文化心理分量不對稱。它存在的合理性,也就大打折扣,至少,它不再是唯一的和不可替代的。

  對於春晚的評價的分歧,反映了社會人群在文化上的細分化。不同年齡、不同性別的成員,對春晚的興趣會完全不同,對電視節目的要求也完全不同。即使單從看電視這一方面來説,只要有足夠多的電視機,有足夠多的電視頻道和內容選擇,觀眾就會分流。況且,還有網際網路等其他娛樂平臺可供選擇。此外,從過節的形式上來説,也不再只有單一的闔家團圓吃年夜飯,全家圍坐在一台電視機前看同一檔節目的形式也在消失。一個中産階層家庭,基本上是一個獨立單元的小家庭,三五口人,完全可能選擇外出旅遊的方式度過春節。北方人選擇南方的海濱浴場,南方人選擇北方的冰天雪地,利用春節假期,感受不同的文化風情。即使不去異地,也可以去城市中心的文化休閒區,享受戶外觀光的樂趣,而並不一定要守在家裏看電視。

  毫無疑問,借助壟斷性傳媒的推行,在文化市場相對封閉,文化産品相對匱乏的幾十年裏,春晚曾經扮演過不可替代的節慶文化角色,或者説,它曾經是春節文化舞臺上的主角。但現在,它的表演越來越顯得力不從心。儘管它努力取悅各個方面的人群,卻很少有人喝彩。當慣了主角的央視處於一個前所未有的尷尬局面,掌聲稀稀落落,卻又無法謝幕。更進一步的問題在於:對於春節這個中國人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來説,所謂“春晚”本來就不應該扮演主角。一檔電視節目反客為主的文化現象,本身就不是節慶文化的良性狀態。

  (作者係同濟大學文化批評研究所教授)

編輯:劉瑩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