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晚,第48屆金馬獎揭曉,魏德聖導演的《賽德克 巴萊》贏得最佳劇情片、最佳男配角等五個獎項,許鞍華的《桃姐》則斬獲了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及最佳女主角,另外,《武俠》、《讓子彈飛》、《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等都有所斬獲,本屆金馬獎成為了兩岸電影的大聯歡。
上屆金馬獎被批為島內電影的自娛自樂,從扶植本土電影的角度看,這也無可厚非。不惟島內,內地和香港也莫不如是。讓人高興的是,伴隨著三地影人的合作和市場的融合,兩岸三地電影節都開始具備開放和包容的氣質。在世界電影市場上,以“華語電影”的通用名稱釋放三合一的影響力。
在此情形下,本屆金馬獎註定是三分秋色,利益均沾。儘管如此,這屆金馬獎卻最少爭議,因為《桃姐》在威尼斯已有好評,蟄伏影壇十余載的資深港星葉德嫻擒得金獅影后。此番《桃姐》再中“三元”,並不令人驚奇。臺灣本土的《賽德克 巴萊》飲恨威尼斯,此次在金馬得到五項大獎,也是評審團獎掖本土電影的必要之舉。姜文的《讓子彈飛》這次沒有飛得更高,但也斬獲了最佳改編劇本獎和最佳攝影獎。據報道,評審團為這“三強”吵到快精神分裂,也凸顯本屆金馬獎入圍電影的品質之高。
最愛演繹宏大敘事史詩電影的內地電影人玩起了商片(《讓子彈飛》),喜歡闡釋人道(本)主義的臺灣電影玩起了史詩巨作(《賽德克 巴萊》),商片盛行的香港推出了細膩的煽情電影《桃姐》……三地電影人的反傳統,也彰顯了華語電影市場的新特點和多元性,三地電影在合作中實現著多元化共贏。
由於“三強”的存在,本屆金馬獎少了黑馬氣質。如果説有黑馬,就是兩岸合拍的影片《到阜陽六百里》。這部小製作的劇情片不僅讓秦海璐獲得最佳原著劇本獎,還讓唐群贏得最佳女配角獎。而這部不知名的小片,同樣是藝術氣息濃厚,符合金馬獎一貫的口味。
客觀而言,電影是視覺驚異的藝術,電影節也應該充滿懸念才好。人們總希望電影節有更多冷門或黑馬,讓人體會意想不到的娛樂體驗。譬如在第63屆戛納電影節上,泰國電影《能憶起前世的布米大叔》就戰勝了大熱門《又一年》而奪得金棕櫚。第82屆奧斯卡頒獎禮,也讓當年大熱的《阿凡達》成為失意者,《拆彈部隊》變成了大贏家,心高氣傲的卡梅隆無奈地讓前妻搶盡了風頭……
沒有黑馬出現的金馬獎確乎讓人感到有些遺憾。不過,本屆金馬獎的含金量還是很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