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時節話中秋:中秋節在唐時即正式成為節日

時間:2011-09-10 20:33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天津9月10日電 9月12日迎來傳統佳節中秋節。民俗專家介紹,中秋節又稱“團圓節”,早在唐時就正式成為節日,是中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至今已有千餘年歷史。 

  2008年,中秋節與清明節、端午節成為國家法定節假日。天津社科院教授王來華介紹説,中秋節的起源可以説與中國古代祭月、拜月有著直接的關係。在古代人們看來,月亮是僅次於太陽的神靈,一直是人們重要的崇拜對象。《周禮》一書中,就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獻良裘”的記載。魏晉時期,有記載説:“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可見,這時人們已在中秋時節有了一些民俗活動。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王來華表示,傳統曆法中,將每一季節分為“孟、仲、季”三個月,“仲秋”處秋季之中,跨越白露和秋分兩個節氣時段,所以,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任何時候的滿月更圓更亮,因此,中秋又有“月節”“月夕”“八月半”“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等與月有關的名稱。此夜,人們仰望圓月,渴望與家人團圓,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中秋節的傳説也非常豐富,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之類的神話故事流傳甚廣,這也使中秋節的傳統文化內涵更加豐厚。” 

  作為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這一天,民間有各種各樣的活動,身在異地的遊子們都紛紛回家與家人團圓,共慶中秋佳節。在唐代,中秋節期間主要是賞月、玩月。北宋時期,則以祭拜月亮為主。南宋時期,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意,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明清以來,中秋節的風俗更加盛行,後來許多地方又形成燒鬥香、樹中秋、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習俗。(記者 周潤健 蔡玉高)

  民俗專家表示,中秋節這一天全國各地都會舉行歡慶活動,儘管形式不同,風俗各異,但都寄託了人們期盼團圓幸福,對生活無限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編輯:劉承思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