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電臺舉辦“情牽大烏蒙”走基層採訪活動

時間:2011-10-11 13:10   來源:中國記協網

   9月22日至30日,中央電臺舉辦“情牽大烏蒙”走基層大型採訪報道活動。此次活動由臺紀檢組長、“走轉改”活動領導小組副組長包雲、副總編輯史敏帶隊,來自中國之聲、經濟之聲、對臺灣廣播中心、華夏之聲、中國廣播網、中國廣播報以及駐地方記者站等40余名編輯、記者組成的報道組,深入到貴州省畢節地區的1市、7縣、1區、40多個鄉(鎮)、60多個村寨,行程近2000公里,圍繞“情係梅花山”、“大烏蒙的變遷”、“烏蒙協奏曲”三個重大主題,以專題直播、現場連線、錄音報道、網路綜合、平面展示、微博互動等方式,高密度、大力度報道畢節地區的變化和發展。

  報道組走進社區、村寨、開發區、蔬菜種植基地、果園、茶廠,與縣鄉村幹部、社區工作者、農村致富帶頭人、留守老人、兒童等基層百姓零距離接觸,探訪他們的工作,了解他們的生活與訴求,看發展、找問題、解疑惑。期間,共完成廣播報道70 多篇,其中,中國之聲《報摘》、《聯播》播發28篇,《新聞縱橫》播發7 篇,連線報道和其他頻率共播出稿件30多篇,內參4篇。完成網路文字報道 100余條,圖片報道300多幅,採訪手記50余篇。

  活動期間,報道組除建立發稿統籌制度、分工協作制度外,還實行每晚的例會制度,總結當天工作,安排第二天的任務,明確工作要求。例會上,對當天發稿和採訪情況進行分析研究,同時加強統籌協調,研究第二天的選題,從連線到《報摘》、《新聞縱橫》、網路稿件,都提出具體意見,抓品質,抓落實。其中,《這裡的群眾心不慌》、《留守兒童的心願》、《肖大娘的幸福生活》等報道注重發掘勞動者的故事、感受,記錄並傳達了蘊含其中的普通百姓積極向上的精神和情懷,從中感受經濟社會發展的時代脈搏,感悟新聞職業精神和職業道德的真諦,努力在與基層幹部群眾面對面的接觸交流轉机變作風、改變文風。

  採訪報道過程中,報道組的同志們充分展示出了不怕苦、不怕累,連續作戰、敢於拼搏的職業精神和國家電臺的優良作風。在一整天的採訪完成後,每個晚上大家都是連續寫稿、剪音響,稿件傳回臺裏往往都要淩晨兩三點鐘。有時,由於交通不便、住地條件有限,給採訪和傳稿帶來諸多影響,為及時在節目中播出連線報道,大家想方設法克服種種困難,保證節目順利播出。

  在採訪中,記者不但時刻牢記自己的職業責任,還處處體現著人文關懷,凝聚愛心,傳遞真情。在採訪過程中,報道組在威寧縣雪山鎮民族小學舉行捐贈活動,向當地貧困學生捐贈了現金和文具。在迤那鎮大山村,報道組了解到有村民因為戶口未遷移、對國家相關政策了解不夠等原因,導致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等基本保障缺乏,便及時與相關部門進行溝通,促進了問題的解決。在採訪過程中,報道組偶遇當一位留守兒童,因父母外出打工既要帶著年小的妹妹又要照料年邁的外公外婆,艱苦的生活條件和樂觀的生活態度讓報道組成員深受觸動,大家自發地為她捐了上千元的生活費。

  中央臺組織此次“情牽大烏蒙”走基層採訪活動,在報道當地發展成就,反映社情民意的同時,對編輯記者也是一次業務實踐和作風錘鍊。記者與農民們一起幹活,同鍋吃飯,體民情、聽民聲,不僅體味到了走基層的艱辛,基層幹部工作的辛苦,更感受到了基層百姓的喜怒哀樂。同時,報道組全體同志特別是年輕記者編輯從一週的深入基層中,切實感受到了國家的巨變,也深切感受到了國家的發展還很不平衡,通過生動的事實、鮮活的事例,深化了對國情、社情的了解。一路來,報道組的記者充分發揚腳踏實地的採訪作風與不怕困難,精益求精的敬業精神,用實際行動踐行著記者的神聖使命,使這次“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真正做到了“走得深、轉得實、改得好”。 (中央電臺“走轉改”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

編輯:王新妍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