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是培育好新聞的沃土

時間:2011-10-11 13:22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報

  基層是培育好新聞的沃土——新聞戰線“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座談會記者發言摘登

  編者按

  在近日召開的新聞戰線“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座談會上,來自《光明日報》、中央電視臺、《吉林日報》等媒體的記者分別介紹了活動開展以來的經歷與體會。本版特別摘登部分記者在會上的發言,通過他們的所見、所聞、所想,讓更多的記者從中感悟到開展“走轉改”活動的實際意義。我們也期待更多的記者,能將“走轉改”活動的好經驗付諸筆端,將此活動進一步引向深入。

  身入心入 基層處處是“富礦” ——六訪黎明村的經歷

  □《光明日報》駐寧夏記者 莊電一

  一個小荒村,有多少新聞可挖?

  説起來,有人可能不信:13年中,我持續關注寧夏鹽池縣黎明村,先後6次前往,每次都有獨家報道,不但發表過15篇廣受關注的稿件,而且獲得了5個獎項。

  在中央5部門“走轉改”活動動員會議後,我想起自己採訪黎明村的經歷,希望結合《光明日報》的“走基層”活動再做探索。經報社批准,8月10日上午,我處理完手頭的工作就出發了。鹽池縣縣城離銀川市有130多公里,黎明村離縣城還有70多公里。採訪結束已是深夜,我顧不上休息立即趕稿,一口氣寫了2500多字。8月17日,我的《六訪黎明村》經過編輯部的精心處理出現在《光明日報》頭版頭條,編輯部還配發了“開欄的話”。幾天后,《光明日報》又在頭版刊登了我的採訪札記《黎明村,有我的知音》。

  有沒有新聞

  深入基層才有發言權

  黎明村位於毛烏素沙漠邊緣。自1998年以來,黎明村經歷了風沙緊逼、四分五裂、全力治沙、重建家園、再次聚合的戲劇性變化。作為常駐寧夏的記者,我責無旁貸地對此給予了持續關注,1998年~2011年間先後6次前去採訪。第一次去,黎明村原址還有兩戶人家;第二次去,原址只剩下一戶了;第三次去,原址一戶也沒有了;第四次去,原址連斷垣殘壁都蕩然無存了。

  1998年,正是鹽池縣乃至寧夏全境風沙危害最嚴重的時期。我從當地人口中聽説這個小荒村村民為躲避風沙而被迫四處搬家的窘況時,立刻決定前去採訪。有人勸我不要去:一是路途遙遠、來去不便;二是那個村莊很平常,去了也未必能採訪到有價值的東西。但是,記者不到現場怎麼能挖到鮮活的新聞呢?又怎能寫出生動具體的稿件呢?我堅持要去。

  這時的黎明村,已經不成其為村了,因為它在幾個月前就四分五裂了。為了躲避日益嚴重的風沙侵襲,多數住戶搬了家,原址只剩下兩戶人家了。我就此采寫了現場報道《被風沙逼得四分五裂的村莊》,中央電臺當天就做了轉播。黎明村的命運立即引起廣泛關注,時任吳忠市市委書記的自治區副主席趙廷傑,第三天專程前去調研。

  一訪黎明村,給讀者留下了懸念。有人問我:你寫的黎明村現在怎樣了?那兩戶人家還能守住自己的家園嗎?這讓我感到這件事情還沒完。讀者的關注,就是新聞的亮點,這也促成了我對黎明村的第二次採訪。這次採訪發現,留在黎明村的人家只剩下一戶了,而這最後守望家園的人家也是門鎖高挂。我又寫出了二訪黎明村報道:《是誰毀了我們的家園?》。

  心繫基層

  小村莊成就高知名度報道

  此後,我仍然牽掛著黎明村的命運。2002年,我又進行了三訪,這次我幸運地見到了最後那戶人家的女主人,進行了更深入的採訪、挖掘。在通訊《人類的退路在哪?》中寫道:“看來,如果不積極主動治沙、一味消極躲避,那麼遲早有一天會無路可退、無處安家!”

  一個小荒村,令人牽腸挂肚。

  時隔4年,我四訪黎明村。讓我感到淒涼的是:黎明村被風沙徹底吞沒了!但令人欣慰的是,鹽池縣已在寧夏率先禁牧並進行大規模整治。於是,我又“欣然命筆”,先後寫出《新“黎明”,荒漠化可以逆轉的證明》、《黎明村裏看“黎明”》。

  2009年8月,我又一次來到鹽池縣。黎明村對我真是太慷慨了,這次採訪,又讓我滿意而歸。在《黎明村的新生和心聲》、《黎明村的“滄海桑田”》中,我興奮、急切地要把我的所見、所聞、所感告訴那些關注黎明村命運、關注我國生態狀況的人們!

  在五訪黎明村中,我提到:當初,黎明村人為躲避風沙四處搬家而暴露出來的問題,正日益凸顯。如今,許多人有了重新聚合的願望。黎明村會否再搬遷?我給讀者留下一個懸念,也給自己留下了一篇“作業”:我還要六訪黎明村!

  今年8月10日,六訪終於成行。在黎明村,我驚訝地發現,我在這個小荒村居然享有“不低”的知名度!69歲的崔福香老大娘一眼就認出了我。村文書白學寶一臉真誠地對我説:“村裏人都知道你呢,你寫黎明村的報道,我們都看過!”崔福香對我説:“你是黎明村的恩人。沒有你的報道,就沒有那麼多人關注,這麼多年來,前來調研的人不少,對我們的關心、照顧、支援也很多。”其實,真正需要表達謝意的,應該是我,因為黎明村成了我的“新聞富礦”!

  要多走、勤走、

  找機會走、擠時間走

  我之所以對一個小荒村持續關注,除了自身職責所在,還與報社的引導、支援分不開。多年來,《光明日報》一直重視來自基層、群眾的報道,總是給予這些報道好版面、好位置,總要精心處理。在“走轉改”活動中,報社開設了多姿多彩的欄目,為記者提供了一個展示才華的舞臺。一個月的時間裏,《光明日報》已經刊發了60多篇關於“走基層”的稿件和多張照片。

  在寧夏,常常聽到一些同行喊“無米下鍋”,為沒有可寫的題材叫苦不迭。如果一個記者總是浮在面上,不動腦子、不花氣力、不願吃苦,當然就抓不到、寫不出有影響的新聞作品。漂在水面的是浮萍,遊在深水裏的是大魚。記者,只要深入基層,身入心入,就會由衷感嘆:到處都是“新聞富礦”!何愁抓不到鮮活的新聞?我雖然是年過半百的老記者了,但我還要多走、勤走、找機會走、擠時間走!我要成為“走基層”的積極分子。

編輯:王新妍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