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觀察:抗災精神助力四川綿陽災後振興

時間:2012-05-11 06:50   來源:台灣網

  在綿陽科創園加油站,每輛來加油的車輛都能得到免費擦洗車窗的服務。員工們也以為顧客得到滿意的服務自豪。(台灣網 楊麗 攝)

  台灣網5月10日綿陽消息 除了老北川,綿陽幾乎一點兒也看不出曾是地震極重災區的影子,市區如此,下轄縣也如此。

  記者10日在綿陽市縣採訪,所見皆是整潔優美的城區、正常生産的企業、在建的廠房。怎麼也難以想像,四年前,這裡曾是受災最重、傷亡最大、重建任務最艱巨的所在。

  不過,凡事在於人為。

  在綿陽科創園加油站,記者見到了幾位工作人員。他們現在身份普通,但在抗災時都是令人感佩的英雄人物:他們當中,既有在加油站受損、與外界失聯情況下,仍堅守崗位、設法為救災車輛提供燃料保障的年輕女加油員,也有冒險徒步翻山越嶺百餘公里、第一時間向外界報告重災區受損情況、加快救災支援進度的中年勇士。

  他們的事跡在當地很有影響,幾乎有口皆碑,激勵了很多人投入到災後建設發展中,為地方的經濟騰飛和繁榮發展提供了精神動力——這是普通人用自己的行為為綿陽振興加速的一則事例。

  對於企業而言,以自己的實際行動支援、參與地方的經濟社會發展,才是最為實在、也最富有成效的做法。綿陽有幸,自抗災開始,便擁有以長虹電子、中石化四川分公司為代表的諸多企業的鼎力支援。

  震後寄身九州體育館的1400多名北川中學的倖存師生,在5月14日即被長虹暫時安置到其培訓中心,並得到了盡可能完善的生活照料與服務,其中包括採取各種方法對受災師生進行心理疏導。為了讓師生們能正常生活學習,長虹還拿出自己員工的建房基地搭設板房。為此,2000多名長虹員工的住房建設推遲了兩年半。

  企業給予社會最大的回報在於堅持生産、獲得效益。地震中也有損傷的長虹,一邊參與社會救助,一邊積極生産自救。5月12日地震來襲,5月底長虹的生産即告全部恢復,為穩定綿陽的經濟恢復發揮了應有的作用。2011年,長虹實現銷售750多億,上繳利稅豐厚,綿陽的繁榮發展,長虹佔據著重要位置。

  中石化四川石油分公司也是如此:在積極自救的同時,全力履行其社會責任。抗災中保證:搶險到哪兒,就供油到哪兒;災後建設中又莊嚴承諾:重建機械開到哪,汽柴油就供到哪。據統計,震後以來,中石化為綿陽災後重建累計供應資源80多萬噸,有力支援了災後重建工作的順利進行。

  2008年,汶川地震後,綿陽9個縣市區全部成為重災區或極重災區。全市受災人口520余萬,因災遇難失蹤人口近3萬人,直接經濟損失1689.09億元,震後連年遭受唐家山堰塞湖、暴雨、特大山洪泥石流等多重災害襲擊。恢復重建任務十分艱巨。

  負重前行、奮進四年,大愛延續在災後重建的綿陽,綿陽也創造了抗震救災、災後重建和加快發展的人間奇跡。而綿陽的奇跡,當然包含了不斷發揚與光大的抗災精神的助力。(記者 楊麗)

  現在綿陽科創園加油站工作的李海蓉。汶川地震發生時,她工作的加油站受損嚴重,並與外界失去聯絡,但她與同事一起堅守崗位,想方設法為救災車輛及時提供了油料保障。(台灣網 楊麗 攝)

  現在綿陽科創園加油站工作的胡成勇。汶川地震發生時,他冒著生命危險,徒步翻山越嶺百餘公里,第一時間向外界報告重災區的受損情況,加快了救災支援的進度。(台灣網 楊麗 攝)

 

綿陽科創園加油站,員工微笑送別車輛離開。(台灣網 楊麗 攝) 

編輯:楊麗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