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市媒體紮實有效推進“走轉改”活動

時間:2011-10-11 12:53   來源:中國記協網

  大連日報:結合實際 紮實有效

  8月29日,大連日報召開采編人員“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動員大會,總編輯李明明主持會議並做了重要講話,副總編輯劉乃慶代表黨委宣讀了大連日報社黨委關於深入開展“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的決定,副總編輯張田收結合報社實際宣讀“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工作計劃。

  從8月30日開始在要聞版開設欄目,總欄題為:“走基層 轉作風 改文風”,下設7個分欄目:黨報記者鄉村行、黨報記者社區行、黨報記者企業行、黨報記者校園行、黨報記者工地行、下鄉看看“老親戚”、黨報記者送溫暖。

  大連日報要求把深入基層、深入一線作為體察民情民意、服務人民群眾的根本途徑,作為鍛鍊提高隊伍、改進作風文風的重要載體,使走基層、走訪基層機制化常態化,不斷提高新聞工作服務群眾的水準。為使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真正做出成效。

  要走進基層——立足行業,沉到基層。要挖掘鮮活的第一手素材,采寫現場體驗報道,這不是走馬觀花,更不是跟風,而應是今後一種制度化常態化報道。要轉變作風——走進社區,反映民生;走進鄉村,傾聽民意;走進企業,了解實情。圍繞群眾需求,策劃一系列活動。要改進文風——運用群眾語言,選準切入點,以小見大,以點帶面,在新聞報道中倡導“短、實、新”的清新文風。

  1.認真學習,提高認識,自覺參與

  當前,大連日報正在“民生時政報道觀”的引領下開展報改工作,並取得了突出的成績。要把“民生時政報道觀”落到實處,在報道實踐中得到更好的體現,“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無疑是最好的途徑和載體。

  要使“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成為推動大連日報報改的“東風”,化為每一個采編人員的自覺行動,需要大家從思想上提高認識。通過學習,要從根本上解決“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等問題。使采編人員在新聞宣傳和輿論引導工作中自覺站穩群眾立場、增強群眾感情、強化群眾視角、運用群眾語言、回應群眾關切,更好地宣傳黨的主張、現代意識、品質效能意識,把新聞工作的坐標定位在基層,努力提高新聞報道工作的策劃力、人才的和力和影響力,不斷提高新聞宣傳品質水準,樹立黨報采編人員的良好形象,為學習貫徹市十一次黨代會精神,深入推進四大發展戰略,建設“四個大連”做出應有的貢獻。

  2.立足本崗,沉入基層,見到實效

  開展“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絕不能作秀,而應當對我們的工作有實質性的推動。因此,強調這項活動的常態化,強調每一個同志立足本崗,沉入基層,見到實效。

  一是要求跑線的記者轉變觀念,拋開習慣的採訪模式,沉入你所負責戰線的最基層,到農村的田間地頭、到社區的居民家中、到工廠的車間班組,特別是到各種新經濟本及弱勢君體當中,傾聽群眾真實的聲音,反映他們的所想所願,寫出真實鮮報道來。

  二是要利用好報社在農村的聯繫點,使之成為報道、接“地氣”的基地。多年前,報社在北三市等建立了七個聯繫點,這些聯繫充分利用,還要進一步增加新的聯繫點。除了從聯繫點獲得鮮活的報道素材之外,還要把聯繫點變成培養人的基地。以後凡新來報道工作的記者,都要到聯繫點鍛鍊一段時間;一直在城市工作,不了解農村情況的記者和編輯,也要分期分批到聯繫點體驗生活;

  三是要通過交叉採訪,挂職鍛鍊等方式,給記者編輯提供深入基層,特別是不了解不熟悉的地方和領域採訪和鍛鍊的機會,以開闊視野,增長見識,增進與人民群眾的情感;

  四是要將編輯記者走訪基層採訪寫稿情況,作為對其業務考核的重要內容,在職稱評定、提拔使用時作為重要的參考,體現正確導向。

  3.面向基層,開設專欄,凸顯效果

  從8月30日開始,開闢“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專欄,並配發“開欄的話”,陸續推出記者深入基層、深入一線的報道,集中反映大連日報開展“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的成果。開展“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的成果應當體現在報紙的所有報道中,開設專欄只是一個方面,一種集中展示。對於好的稿子將採取傾斜政策,多評好稿,評高等級稿,以正確的導向,鼓勵大家真想走訪基層、寫基層,要基層出成果。

  大連晚報:開設專版 新聞報道努力接地氣有人氣

  “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開展以來,大連晚報迅速行動起來,上下統一認識,領導帶頭,全員參與,舍得版面,不走形式。開闢了“有人氣”的專版專欄,短短3天已經刊發了4篇“接地氣”的深度報道,使得“走轉改”成為晚報編輯記者的自覺追求和報道準則。

  活動開展以來,全報社各部門召開會議,傳達精神,確定了以大連晚報社總編輯為組長的活動領導小組,迅速制定並細化了大連晚報“走轉改六六六”活動實施方案:

  開展“六個一”活動。具體為:“接聽一天熱線電話,深入一個突發現場,調查一個社會現象,體驗一種基層職業,幫助一個弱勢家庭,完成一篇體驗心得”。提倡並要求記者編輯深入工廠、鄉村、學校、社區,與普通勞動者一起工作,體驗平凡人身上那種堅韌執著、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以及他們為城市發展、社會進步做出的巨大貢獻,從而對新聞工作者應該承擔的使命有更深刻的認識,達到深入基層、轉變作風、改革文風的目的。

  實施“六大報基連心點工程”,即確定了六個大連晚報基層聯絡點:普蘭店大譚鎮、大連晚報希望小學、春柳街道敦煌社區、白山路街道、沙河口區環衛處、大連啟智學校。

  大連晚報社編委會全部六名總編、副總編分別率領六支報道隊伍,深入基層,帶頭踐行“走轉改”,為他們切實解決困難,采寫一篇來自基層,反映百姓心聲的報道,通過言傳身教轉變記者編輯的作風、文風。

  從8月31日起,在重要版面、醒目位置開闢“晚報記者走基層”專版,以至少每天一篇的頻率刊發記者在“走轉改”活動中采寫的鮮活新聞。具體包括“記者調查”、“記者體驗”、“記者行動”、“基層聲音”、“第一現場”、“基層小人物”等多個欄目。開版僅3天,已經刊發了《濱城保姆緣何轉投京滬廣?》《鄉村音樂教育:“缺米”少“巧婦”》《六七十戶村民的頭號煩惱:吃水》《我市海産品價格有望下降》4篇有深度的稿件,受到讀者好評。

  其中的《濱城保姆緣何轉投京滬廣?》一稿,記者遲月晗走訪大連4家家政公司,調查了6個社區,歷時一週余。她來到李家街道錦虹社區王阿姨家,了解到一個保姆與所看護孩子之間真摯的感情。在樓道裏和居民嘮嗑,在家政市場裏與保姆交心,這名年輕的記者最終寫出的報道內容紮實、語言生動、數字準確,真正做到了“以群眾的語言描述群眾冷暖”。報道刊出後,引起良好的社會反響,有求職者打來電話,表示自己願意為文中所提到的居民家提供保姆服務。也有讀者認為,在高薪養人的同時,也要提高保姆自身的素質,加強約束機制。

  《鄉村音樂教育:“缺米”少“巧婦”》《六七十戶村民的頭號煩惱:吃水》兩篇稿,記者周愛娜、邵闖同樣為年輕記者,此前並沒有農村生活的經驗。這一次,他們在農村蹲點多日,于村頭田間、農戶學校中深入走訪、體驗,寫出了生動鮮活的稿件。同時提出了兩個重要的話題:一是農村學校音樂教育缺失,農村孩子普遍無法從小享受藝術的熏陶;二是營城子黃嶺村六七十戶村民10年間守著井水買水吃,村民期盼能早日解決煩惱。揭示問題的同時,記者也採訪了職能部門,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讓文中所涉村民看到希望,十分感激。稿件見報後,大連一位歌手特意打來電話,稱關於農村音樂教室的報道對他觸動極大,他組織了幾位朋友,準備定期到普蘭店農村小學裏給孩子們上音樂課。

  事後,兩位記者均表示,雖然頂著太陽在農村採訪很辛苦,收穫卻很大,感覺自己的心沉了,腿勤了,眼睛向下了,作風踏實了,文風平實了,對百姓的疾苦感悟更深了。“走轉改”這項活動的確十分必要和重要。

  大連廣播電視臺:以五大行動抓落實

  在“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中,大連廣播電視臺領導親自挂帥,精心組織,緊扣“以行動落實各項部署,以實效印證活動精神”的核心思想,確定以五大行動為延伸載體,迅速鋪開專項教育活動,突出解決工作中的實際問題,努力探索新鮮經驗和做法。

  迅速啟動活動實施方案

  大連廣播電視臺迅速制定出《大連廣播電視臺“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實施方案》,並以紅頭文件形式抄報市委宣傳部,抄送臺黨委委員、編委會成員和宣傳部門,在全臺營造活動開啟的濃厚氛圍。方案重點強調“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的重要意義,明確提出“專項教育學習活動”、“全媒體呈現”、“基層調研”、“評優及專題論壇”、“建立長效機制”五大行動載體,要求全臺編輯記者切實做到“走近群眾建立聯繫點、服務群眾找到切入點,引導群眾有成效點”。

  廣泛開展專項教育學習

  以頻率、頻道、部門為單位,組織編輯記者認真學習胡錦濤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和市十一次黨代會精神,明確一個主題、四大目標、四大戰略;學習中央領導同志關於群眾工作的重要論述及黨的新聞工作優良傳統;開展國情、市情教育和形勢政策教育;學習張江同志在全省新聞戰線“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視頻動員會上的講話、袁克力部長在全市新聞戰線“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動員會上的講話、《關於在全市新聞戰線廣泛深入開展“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的實施意見》及大連日報的典型發言《接群眾的“地氣” 聚黨報的“人氣”》。圍繞新聞戰線在新形勢下如何堅持“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開展學習交流,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進一步端正新聞工作指導思想。

  重點鋪開基層調研活動

  接地氣才能有靈氣,俯下身才能心貼心。深入基層,才能把握時代脈搏,回答好“依靠誰”的問題;轉變作風,才能向群眾學習,回答好“我是誰”的問題;改進文風,才能讓新聞生動鮮活、群眾喜聞樂見,回答好“為了誰”的問題。按照市委宣傳部的安排,9月6日,大連廣播電視臺領導帶隊,“走-轉-改”小分隊第一站來到長興島臨港工業區,這標誌著大連廣播電視臺“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正式啟動。“走-轉-改”小分隊走進海島新港社區一對海島姐妹王秀連、王翠芬的家,與群眾深入交流,用鏡頭生動呈現海島農民變身為“市民”的新生活。大連廣播電視臺領導帶隊,報道組植根基層一線,開啟“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就是要在增進同人民群眾感情、提高服務群眾能力上下功夫見成效,回答解決好“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的問題。下一步,將組織采編人員分期分批到基層聯繫點去,與基層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持之以恒,形成制度,營造全臺編輯記者參與“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的好風氣。

  特色制定全媒體宣傳計劃

  “加強和改進民生報道,變民生現象為民生價值,再由民生價值向民生訴求、民生立場方向轉變,逐漸形成民生問題的話語中心。”是大連廣播電視臺2011年宣傳工作安排中的重要內容。圍繞這一中心點,以新聞節目改版為龍頭,大力實施宣傳改革與實踐,推出了大量反映群眾實踐、重視群眾期盼的報道,贏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

  近期,全臺將繼續踐行黨的群眾路線,著力在策劃有實效的重點項目上下功夫。結合重大主題宣傳、典型報道、政策解讀和熱點引導,圍繞就業、建設保障性住房、穩定物價、食品安全、養老保險試點工作、教育醫療改革等民生主題,精心組織走訪基層採訪活動,借助全媒體聯動優勢,打造有影響力的報道。以新聞宣傳為先導,《大連新聞》、《大連全新聞》9月6日起開設“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專欄,已播出首篇報道《海島姊妹的新生活》,配發“編輯快評”《走基層 接地氣 聽民聲》。大連廣播電視臺網路電視也同步開設“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專欄,及時發佈相關文字、圖片及視頻資訊。全臺通過深入基層、深入一線的生動報道,形象展示學習教育活動的階段性成果。

  逐步建立活動長效機制

  建立大連廣播電視臺專項教育活動長效機制。如,“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專題專欄常態化制度化;基層調研製度,節目部門每年提交一份調研報告;每月集體學習制度,一線采編人員每年提交一份業務學習體會;專項考核制度,每年評選出10名優秀編輯記者、10篇優秀作品、10篇優秀學習體會和調研報道。通過制度建設,鼓勵和引導更多編輯記者深入基層、走進群眾,切實轉變作風、改進文風。

  半島晨報:總編深入山區解決“娃娃上學難問題”

  在“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中,半島晨報全體編採人員迅速聯繫建立基層聯繫點,並通過實地調查、親身體驗等多種方式了解基層工作。

  8月27日,半島晨報“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小組成員分別帶領各編採部門人員迅速佈置落實基層聯繫點工作,在下設“農村組”、“企業組”、“社區組”、“文教衛生組”、“機動組”五個組別的基礎上,進行更加細緻的對接。要求報社的每個記者都要對接一個基層聯繫點,如一個記者聯繫一家醫院、一所學校、一家工廠、一戶村民、一名民警、一位醫生等等。並持續、耐心的關注,反映出最基層的聲音。當日下午記者通過各種方式確定首批基層聯繫點40余個。

  開設“晨報記者走基層”專欄。8月23日,半島晨報開設“晨報記者走基層”專欄,下設“實地調查”、“社區見聞”、“現場見證”等系列欄目,當日即發出“本報記者連續三晝夜跟蹤採訪公安反扒”、“百歲老人辭世遺願感人,花圈省下留給貧困學生”等四篇高品質的新聞稿件。8月29日,“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經過動員已在全體編採人員中全面開展並得以落實,欄目升級為“百名記者走基層”,稿件涉及領域眾多,稿件內容均為記者實地走訪或親身體驗所得,語言真摯,內容感人。

  領導小組成員帶頭走基層。8月30日,總編輯王潤福率先帶領導記者驅車150多公里,走進位於普蘭店市北部山區的雙塔鎮鄧店村,了解山村娃娃接受義務教育的情況,並實地探訪“趟水娃娃”上學難的問題,21年來,由於遲遲未能修橋,中小學生只能趟水過河上學,涉及孩子達數百人。在報社呼籲下,該問題已引起了大連市交通局、普蘭店市交通局以及雙塔鎮政府的重視。目前,上學橋架設方案已經設計完畢等待報批。

  截至9月1日,半島晨報已經發表了13篇反映基層民生的報道,通過扎紮實實走基層,把筆觸和鏡頭更多地聚焦基層群眾,真誠傾聽群眾呼聲,真實反映群眾願望,真情關心群眾疾苦,正確反映和維護人民群眾的各項利益,使編採人員更好地理解了宣傳群眾、動員群眾、服務群眾的重要使命。通過扎紮實實走基層,真正反映基層情況,解決基層問題,這一段時間,報社熱線接到了很多百姓和基層單位的好評反饋,有的表揚記者踏實的工作作風,有的感謝報社的熱心呼籲,有的讚揚報紙有社會責任感,為民服務。(李慧南)

  新商報:開設欄目 制度保證

  8月下旬,大連市新聞戰線啟動“走基層 轉作風 改文風”活動以來,新商報通過一系列深入調研的新聞選題,開設新欄目,推動這一活動的開展,並大力提倡新聞語言轉變,以“短、新、實”的文風,拉近與讀者的距離。

  各原創新聞版組均圍繞自身版組特點開設欄目,具體如下:

  每日財富版組:開設“走基層、轉文風、改作風——連企調研”欄目。此次系列報道將立足於對區市縣經濟的實地調查和走訪,近期將推出一套專題策劃報道《大連企業遭遇三高恐懼症》,從高人價、高匯價、高利率三個制約連企發展的三個內外部癥結著手,派出報道團隊深入到區市縣的生産型、出口型企業,進行走訪采寫,並在合適時機召開大連企業發展座談會。

  大連新聞版組:開設“走基層、轉文風、改作風——24小時直擊”。新聞發生時,記者第一時間出現在新聞現場,筆下有細節,心中有感情,用極強的現場感表達新聞感染力。

  大連城事版組:推出“走基層、轉文風、改作風——生活現場”欄目。鼓勵深入社區、街道、窗口單位,關注百姓疾苦。及時發佈有民生關注的鮮活新聞。近期將從家政服務中心、婚介所、市場養生産品專櫃、ICU病房、微博管理員、公證處等窗口單位完成深入紮實的採訪,切實完成採訪作風的轉變。

  通過督查評審制度,從導向上引導記者深入一線,深入基層。新商報今年4月份出臺的最新一版《新商報關於量化考核和效績分配的規定》中,就反覆強調要強化記者深入實際、深入基層、反映民生民意的工作作風;以采編人員是否堅持艱苦奮鬥、嚴謹細緻、實事求是的工作態度來評價他們的工作;同時依據集團對新商報的定位,提出在文風上強調差異化和可讀性;最終在考評的總則、細則和獎懲等環節層層體現以上原則要求。具體內容如下:

  一、在此《規定》的總則中,對稿件和版面強調以"原創、商經特色、可讀性、服務性"為最終評價體系。其中,將"原創"作為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一個考核標準,就充分反映了新商報希望記者貼近實際、貼近群眾、貼近生活,深入基層,從最鮮活的實際中、從人民大眾最真實的生活中獲取新聞靈感,最快地最準確地反映客觀事實。

  二、在記者考評總體原則中,強調了"傾向獨家、獨到發現力"的評價標準。這也是針對了目前都市報的新聞競爭中普遍存在的同質化新聞嚴重、互相抄襲、組團採訪等不正常現象,希望記者在採訪中,通過深入實際、深入基層的採訪,獲得第一手資料和資訊,從而得出客觀真實的結論,不人云亦云,不跟風炒作,體現媒體獨到的觀點和記者的獨家發現力。

  三、在具體考核中,為杜絕"電話記者"、"傳真記者"等現象,《規定》強調,記者如與通訊員合寫稿件,則分值減半;如與多名通訊員合寫稿件,則層層遞減。這也是希望記者能夠獨立採訪,真正了解實際情況,而不是坐在家裏靠通訊員稿件過日子。

  四、新商報並未放棄對已經可以拿平均獎的管理層的考核,其中副主任並不過多要求他們參與管理,而是把考核重點放在讓他們帶戰線採訪、寫稿,尤其是寫重點稿,避免他們脫離實際、脫離戰線,從而對記者實施有效的指導;對部主任和中心副主任一層,也要求他們每月要根據部門採訪實際拿出1-2個能實施的新聞策劃,這個考核標準也讓這些更高層不敢高高在上,不問新聞實際。這些考核措施都有效地保證了采編各層次都幹有實效,不官僚,不瞎指揮。

  五、對去外省市採訪、深入農村鄉鎮先導區等艱苦和邊遠地區的採訪、夜間採訪、節假日採訪,《規定》都實行雙倍稿酬甚至更高的稿酬標準,就是為了從薪酬環節鼓勵記者充分發揚敬業、艱苦奮鬥、實事求是的優良採訪作風,效果顯著。

  六、有獎有懲是新商報強化記者“走基層 轉作風 改文風”的另一有效手段。在《規定》的“差錯認定及處罰”一章中,我們特別規定,如果因記者採訪不實和核實通訊員稿件不細,導致虛假新聞、新聞和紀實作品失實、漏報重要時政和民生新聞,造成嚴重後果的,都將按照“重大差錯(一級)”來認定和處罰,且相關編輯、出版負責人、簽版領導等都要負連帶責任。

  七、《規定》中還特別以“新聞産品評定導向”為獨立一章,規定了新商報各版組稿件,在寫作上杜絕“大而全”、“只宏觀無微觀”,不注水,不大而無當,強調語言通俗易懂,服務性、實用性俱全等。

編輯:王新妍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