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華時報副總編輯張輔評:將群眾路線進行到底

時間:2011-08-31 09:3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為了誰?為了人民。依靠誰?依靠群眾。我是誰?我們是承擔著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的新聞工作者。

  京華時報自誕生之日起,就按照人民日報編委會的要求,確立了以北京廣大市民為讀者對象的基本定位,堅持“三貼近”的辦報方針,想市民之所想,急市民之所急,憂市民之所憂,盼市民之所盼,深深植根于普通市民生活之中,因而贏得了廣大讀者的讚許。如果失去群眾路線和百姓觀念,京華時報將會被讀者拋棄,根本無法立足。

  正是基於這樣明確的指導思想,京華時報在報道中牢牢堅持群眾路線,堅持平民視角。在各類報道中,我們把北京本地新聞作為重中之重,在本地新聞中特別增加了社區新聞,在社區新聞中著重報道普通群眾。即使全國性的大型主題宣傳報道,我們也堅持“三個拉近”,即“拉近北京、拉近讀者、拉近民生”。比如,對全國人大會議上政府工作報告的解讀,要求必須有“北京落點”;對“十二五”規劃的報道,精心編輯了“百姓讀本”;建黨90週年的大型報道,專門開闢了“北京記憶”。

  也正是由於這樣明確的指導思想,我們要求記者必須深入基層,深入現場。多條電話熱線,使北京市民與報社有了便捷的溝通渠道。只要是涉及市民生活的重要線索,記者都會第一時間趕赴現場;只要是市民反映突出的問題,都會組織記者深入調查。為了全程調查冒牌無公害蔬菜如何從造假到流入超市,記者連續暗訪一個多月,通宵不眠地跟蹤運菜車;為了揭開民航班機毛毯等用品未經清洗重復使用的情況,兩名記者應聘清洗工“臥底”清潔公司;記者跟隨警方蹲點,為攔截駕車的嫌犯,駕駛車輛被攔腰撞毀……正是靠著這種作風,才採回了大量深受讀者喜愛的鮮活報道,使報紙的公信力、影響力、傳播力得以不斷提升。

  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京華時報的編採隊伍比較年輕,社會閱歷很淺,采編經驗不足,採訪不接“地氣”,報道脫離實際以至失實的現象也時有發生。這次開展“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是一個契機。我們一定要通過活動,在堅定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上下功夫,在把握基本國情、增強服務大局上下功夫,在增進同人民群眾感情、提高服務群眾能力上下功夫,在培育良好職業精神、職業道德上下功夫,在學習運用群眾語言、提升吸引力感染力上下功夫。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兩岸新聞 臺灣新聞 港澳僑新聞

編輯:劉洋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