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訪黎明村》採訪札記:黎明村,有我的知音

時間:2011-08-30 13:00   來源:光明日報

  想不到,在我的新聞生涯中,地處偏遠的寧夏鹽池縣黎明村會佔有如此重要的位置,會帶給我如此多的幸運。看來,我與黎明村的緣分不會輕易割斷,還將不斷延續。

  意想不到的“知名度”

  黎明村在最近的十幾年裏經歷了風沙緊逼、全力治沙、重建家園、再次聚合的戲劇性變化。作為常駐寧夏的記者,我對這些變化持續關注,從1998年到2011年,13年間,我先後6次前去採訪。

  頭一次去,留在黎明村原地的,還有兩戶人家;第二次去,原地只剩下一戶了;第三次去,原址一戶也沒有了;第四次去,就連斷壁殘垣也蕩然無存了。

  今年8月10日,當我在時隔兩年第六次走進黎明村時,我驚訝地發現:我在這個48戶人家的小荒村竟有“不低”的知名度呢!

  採訪中,我又一次來到此前採訪過的崔福香老人家。這位老人是最後搬離黎明村的,看到那熟悉的身影,我很激動:“您還認識我嗎?”

  想不到這位69歲的老人竟毫不猶豫地脫口而出:“你不是那個來採訪過的記者嗎?”能被只見過一面的老人記住,讓我很興奮。崔福香老人把我們讓進屋,十分熱情地切西瓜招待我們,還要做飯給我們吃。

  在採訪的過程中,先後有六七位村民聞訊走進屋裏,向我介紹黎明村的新變化。崔福香和鄉親們告訴我:你對黎明村的報道,引起各級領導的關注,前來調研的人不少,有關部門對我們的關心、照顧、支援也很多。他們還對我説了不少感激的話,讓我感到很惶恐。

  黎明村有我的讀者,有我的知音!

  永不枯竭的“新聞富礦”

  黎明村,對於黎明村人來説,在一段時間曾是風沙肆虐、令人望而生畏的荒涼之地。而對我這個記者來説,卻是一塊不可多得的寶地,一個取之不盡的“新聞富礦”。

  自1998年以來,我先後采寫併發表了《被風沙逼得四分五裂的村莊》、《風沙吞噬了黎明村》、《是誰毀了我們的家園?——再訪被風沙吞噬的黎明村》、《人類的退路在那裏?——三訪黎明村》、《新“黎明”,荒漠化可以逆轉的證明》、《黎明村裏看“黎明”》、《黎明村的“滄海桑田”》、《黎明村的新生和心聲——五訪寧夏鹽池縣被風沙逼得四分五裂的村莊》等13篇稿件,總計約有三四萬字,還拿到了5個獎項。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我四訪黎明村之後,報社還特意約我寫一篇採訪體會,我的《四訪荒村捉“鮮魚”》也因此登在了《光明日報》上。2010年11月,《青年記者》雜誌為紀念記者節,在“向老記者致敬”欄目裏約我寫了《一個小荒村竟成為我的“新聞富礦”》,文中講的就是五訪黎明村的經過。

  剛剛完成的六訪黎明村,又讓我有了新的收穫(見8月17日本報一版頭條《六訪黎明村》)。

  不能“收官”的採訪

  原以為六訪黎明村,將是我對黎明村的“收官之作”。我認為,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什麼事都應該有個了結,不能沒完沒了,更不能畫蛇添足。但現在看來,我還不能跟黎明村説再見。黎明村一分為四時,我關注過;由四減為三時,我報道過;由三合為二時,我又來採訪了;剩下的是合二為一:搬遷住在“東梁”的19戶人家,讓黎明村重新變成一個村,一個名副其實的、朝氣蓬勃、前景美好的新農村。對於這樣的歷史性“巨變”,我怎麼能不再關注了呢?我還沒有看到即將建設的養殖園區、即將修建的小廣場和即將安裝的健身器材呢,我還沒有看到黎明村人是如何進一步走向文明富裕呢,我怎麼就不再訪問黎明村了呢?況且,在離開崔福香家時,所有人與我握手道別都歡迎我再來。看來,黎明村,我還得來,很難説再見。

  既然黎明村是我的“新聞富礦”,我就應該繼續挖下去。(莊電一)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兩岸新聞 臺灣新聞 港澳僑新聞

 

編輯:劉洋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