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走轉改”活動的認識論基礎和實踐意義

時間:2011-10-11 13:21   來源:光明日報

  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是我們黨的思想路線和工作方法的重要哲學基礎。中國共産黨人正是在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指導下,創立並堅持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領導中國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和發展的偉大實踐中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新聞戰線正在開展的“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是從新聞工作實際出發貫徹黨的認識路線和思想路線的重大舉措,是提高新聞工作品質、增強新聞説服力影響力、滿足群眾新聞需求的重要途徑,充分遵循了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基本原理,對於新聞戰線大興求真務實之風、調查研究之風和密切聯繫群眾之風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一、“走轉改”活動堅持了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實踐觀點,必將促進新聞戰線大興求真務實之風

  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也是區分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和其他一切認識論的根本標誌。馬克思把實踐觀點引進認識論,是哲學發展史上的一次偉大革命,它使認識論第一次成為真正的科學。堅持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就要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樹立實踐的應有權威,尊重實踐,一切從實際出發。尊重實踐,就能從根本上保證我們的思想和行動符合客觀世界規律,有效地改造世界。只有尊重實踐,才能有力克服主觀主義,防止用空想代替現實、用抽象的原則裁剪實際生活。因此,紮實開展“走轉改”活動,著重點是“實”字,要根植于實踐,重在聯繫實際、貴在取得實效,更關鍵的是它本身就是一個求真務實的重要實踐。

  走向基層,邁向社會,深入到人民群眾中間,這是實踐的基礎。新聞並不是生於頭腦中的主觀臆想,而是對於真實世界的主觀反映,因此新聞也必然根植于活生生的社會實踐。新聞工作者深深紮根於人民群眾的實踐沃土之中,就會聞到泥土的芳香,就會融入到人民群眾之中,貼近生活,貼近群眾,貼近實際,將現實的生活生動地刻畫出來,把人民群眾的呼聲真切地表達出來,讓實踐中的問題清晰地呈現出來。只有堅持實踐的觀點,紮根廣闊的大地,紮根現實的基層,紮根實際的一線,紮根真實的社會生活,才能拿到第一手新鮮、獨到的素材,才會挖掘出新聞價值,才能創作出無愧於人民,無愧於時代,無愧於基層的好作品。“走轉改”活動自開展以來,全國各地的新聞媒體都已經行動起來,深入到基層,深入到工廠、農村、學校、機關、事業單位,挖掘新聞的富礦,尋找實踐的力量,也帶給了我們深刻的啟示:新聞工作者應當走出高樓大廈、走出書齋會場,深入改革建設前沿,深入群眾生産生活,挖掘現實素材、采寫現場報道,以敏銳的時代眼光提煉報道主題,以深厚的生活積澱豐富報道內涵,不斷增強吸引力感染力。

  轉變作風,求真務實,沉下去“接地氣”,這是實踐的根本。真正“俯下身”,深入基層,面向實踐,有了對社會、對群眾的深切體認,才能更好地轉變作風,以敏銳的眼光發現新聞主題,以深厚的積澱豐富新聞內容,以真切的感受譜寫新聞篇章。新聞在實踐的沃土之中,在廣大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和社會實踐之中,那麼新聞工作者就要紮根於人民群眾實踐的沃土,不斷深入,不斷實踐,從人民群眾中汲取營養和力量。只有深入,才會心入,這樣發現的新聞事實,挖掘的新聞價值,才能奏出最美的樂章。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真正的英雄,新聞就應當站在人民群眾的立場上,真實反映他們的酸甜苦辣,真切感知他們的喜怒哀樂,真情體會他們的安危冷暖。新聞人就應當和人民群眾在一起,在無距離有感情中,傳播民情民意民聲。一些新聞作品之所以能夠引起人們的共鳴,得到受眾的認可,就是因為它們反映了人民群眾自己的生活,表達了人民群眾自己的情感,傳遞了人民群眾自己的聲音。

  改變文風,客觀活潑,令人民群眾喜聞樂見,這是實踐的關鍵。文風不正,假話、空話、套話、大話連篇,就會嚴重影響真抓實幹、影響工作成效,耽誤問題和矛盾的研究解決,損害黨的威信,導致幹部脫離群眾,使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在基層群眾中失去感召力、親和力。新聞工作者要改進文風,就應當深入基層,在實際的生活中感受生活,在生動的實踐中形成思想,在現實的問題中凝練語言和文字,用群眾的語言表達思想,我們的作品就可以有的放矢,體現群眾意願,引起群眾共鳴,激發群眾幹勁。

  二、“走轉改”活動堅持了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辯證唯物論基石,必將促進新聞戰線大興調查研究之風

  在物質和意識的關係這個哲學基本問題上,辯證唯物論認為,物質是第一性的,意識是第二性的,物質是意識的本原,意識是由物質派生的,意識反作用於物質。按照這種徹底的唯物主義一元論,我們要按照世界的本來面貌認識世界,而不附加任何外來成分。這也就是我們常説的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怎樣才能實事求是呢?首先要了解客觀實際情況,這就需要調查研究。調查研究是使主觀和客觀相一致的橋梁或紐帶。

  調查研究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基本要求,也是新聞工作的生命線。客觀世界是紛繁複雜、發展變化的。要從中挖掘有價值的、真實的新聞,需要有去偽存真、去粗取精的本領。從原則上説,新聞採訪就是調查研究。而毛澤東正是調查研究的大家、行家。早在1931年4月2日的《總政治部關於調查人口的土地狀況的通知》中,他就提出“我們的口號是:一、不做調查沒有發言權。二、不做正確的調查同樣沒有發言權。”(《毛澤東文集》第267-268頁)1942年他在《反對黨八股》一文中再一次指出:“射箭要看靶子,彈琴要看群眾,寫文章做演説倒可以不看讀者不看聽眾麼?……做宣傳工作的人,對於自己的宣傳對象沒有調查,沒有研究,沒有分析,亂講一頓,是萬萬不行的。”(《毛澤東選集》第三卷第836-837頁)實踐證明,每一個真知灼見,都是在調查研究過程中形成的;不重視調查研究、不善於調查研究,就難以透過現象看本質,就容易被表面現象所迷惑,人云亦云、以訛傳訛就難以消失。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我們的社會現在需要倡導調查研究的優良作風,把求真務實貫徹在具體工作中,落實到每個具體事情上。

  當今時代,資訊手段十分發達,利用資訊工具了解和掌握情況,也是一種方式,而且是越來越重要的方式。但不管通信手段多麼發達,有多少了解情況的其他渠道,都不能替代親自深入實際、深入基層、深入群眾進行實地的調查研究。特別是,在改革開放進入到關鍵期、攻堅期的今天,我們面臨的世情、國情和黨情已經發生深刻變化,許多前所未有的新情況、新問題和新挑戰,將使我們經歷長期的、複雜的和嚴峻的考驗。目前,社會思想多元多樣多變趨勢更加明顯,各種社會思潮日趨活躍,引領社會思潮、凝聚社會共識的難度越來越大。由於經濟利益日趨多元化,人們從各自不同的立場、角度看待與處理問題,更造成錯綜複雜的社會矛盾,真假難辨,是非難分。可見,在新形勢下,新聞工作者的調查研究任務重,難度大,只有透過現象抓住本質,胸懷大局冷靜思考,才能進行正確的輿論引導。因此,新聞宣傳工作擔負的責任和使命將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更為繁重、更為緊迫和更為艱巨。面對這些重大問題,新聞工作者不一頭扎進基層實踐的大熔爐,談何深刻理解,談何全面把握?這就需要新聞工作者大興調查研究之風。

  三、“走轉改”活動堅持了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群眾觀點,必將推動新聞戰線大興密切聯繫群眾的作風

  胡錦濤總書記在“七一”重要講話中強調指出:來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務人民是我們黨永遠立於不敗之地的根本,必須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自覺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是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在實際工作中的具體體現,也是我們黨始終堅持的根本工作路線和根本工作方法。新聞傳播工作本質上也是群眾工作,是黨的整個群眾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走向基層,深入實際,服務群眾,是我國新聞傳播工作的本質屬性和必然要求。新聞戰線“走轉改”活動,強調走向基層,轉變作風,改變文風,恰恰是我們黨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在新聞工作中的生動體現。

  新聞工作者只有真正走向基層,才能夠虛心向群眾學習,獲得真實的、鮮活的新聞素材。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實踐的創造者,力量來自於人民,智慧來自於人民。從這個意義上説,新聞也來自於人民。新聞工作的根在基層、源在群眾,要真正了解社情民意,走進基層、深入基層是最好的辦法、最好的途徑。只有真誠地與人民群眾交朋友,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請教,尋找現實生活中人民群眾鮮活的實踐與創新,新聞事業才不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新聞工作者只有真正轉變作風,才能在火熱生活中把握群眾的思想脈搏,密切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每一位新聞傳播工作者都要把人民群眾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甘當人民群眾的小學生,擺正自身同人民群眾的正確關係,深深紮根於人民群眾的創造性實踐之中,傳達人民群眾的呼聲,反映人民群眾的疾苦,表達人民群眾的訴求,才能走近群眾,融入群眾,同群眾面對面、心貼心,與群眾融在一起、打成一片,真正成為群眾的貼心人。我們必須牢記,密切聯繫群眾是我們黨的最大政治優勢,脫離群眾是我們黨執政後的最大危險。

  新聞工作者只有真正轉變文風,採用群眾喜聞樂見的語言,才能密切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毛澤東同志指出:“學風和文風也都是黨的作風,都是黨風。”黨風決定著文風,文風體現出黨風。毋庸諱言,在我們幹部隊伍裏,在我們的新聞隊伍中,存在著一些不良風氣、不良作風與不正之風,主要表現是官僚主義、形式主義、文牘主義作風嚴重。我們只有深入到群眾之中,學習群眾語言,善用群眾語言,變抽象為具體,化呆板為活潑,説群眾聽得懂、聽得進的話,多一些短話、新話、實話,少一些大話、空話、套話,拉近新聞報道與人民群眾的距離,讓人們愛讀愛聽愛看,才能實現最佳宣傳效果,也才能真正密切聯繫群眾。

  我們只有堅持以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為指導,在新聞戰線“走轉改”活動中堅持黨的思想路線和認識路線,做到尊重實踐、尊重實際、尊重群眾,才能使我們的新聞工作無論是主題宣傳、成就宣傳、典型宣傳,還是熱點引導、輿論監督,都能把體現黨的主張與反映人民心聲統一起來,把堅持正確導向與通達社情民意統一起來,不斷增強新聞宣傳的親和力、吸引力、公信力,推動新聞宣傳工作再上一個新臺階!

  (中央黨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執筆:龐元正、董振華)

編輯:王新妍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