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媒陜西行:600年涇陽茯磚茶的回歸路線之一

時間:2012-04-06 20:58   來源:西部網

  “綠水青山迎遠客,黑茶越嶺到涇陽。南來的風兒你親親我,親親我,北往的茶客你歇歇腳,歇歇腳。”隨著近兩年涇陽茯茶熱的出現,這首《茯茶情歌》也逐漸開始被人們傳唱。

    與此同時,揭開涇陽茯茶的歷史之謎成了無數人的衝動,而涇陽茯茶如何適應當代社會的生産模式和市場規律,能否在當今茶市場中奪得一席之地也成為關注熱點。

    小作坊之困

    3月18日,涇陽縣古城的輪廓在春雨中愈發清晰可見。穿過長長的駱駝巷,數不清的開工石經過幾百年歲月洗禮,依然在路旁門口靜靜駐立。

    如今,駱駝巷大多為民居,而在幾百年前,這裡曾是密集的茯茶加工廠。鼎盛時期,涇陽境內商號131家。其中經營茯磚茶的商戶、門店有:天泰通、裕興重、元順店、積成店、昶勝店、泰和城、協信昌等達86家。

    每年每家平均辦茶十五引票,共計一千五百引票(每引一票,每票八百封,每封5斤,後改為每封6斤)約300—500噸,分銷西域、俄屬各地。以天泰通、裕興重、協信昌最為馳名。

    《秦疆治略》中記載,“涇陽縣官茶進關,運至茶點,另行檢做,轉運西行,檢查之人,亦有萬餘。”

    當裕興重茶莊的後人輕輕地打開那扇古舊的大門時,當年大商戶的風采蹤跡依舊可覓,在雨中更多了幾分厚重。而這些,在裕興重茶莊的後人眼裏並沒有多少“含金量”,並籌劃將其拆掉。

    裕興重當年的東家正是涇陽安樂吳家,曾在四川、淮南經營鹽業,在西北營運茶業,人稱“安吳寡婦”。

    解放後因原料全靠外進,國家計劃經濟限制較多,加之中央政府要求把茶葉的加工生産轉移到茶産地。從此,“金花”開始黯淡。

    2008年《陜茶復興計劃》出臺後,涇陽茯磚茶再次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

    如今,涇陽縣一共有7家茯磚茶生産企業,去年産茶800噸。“雖然有了一些産量,但是這些企業都還局限于家庭作坊式的生産模式。”涇陽縣茶葉協會秘書長周洛陽説。

    問及涇陽茯磚茶的市場價格,周洛陽面露難色。他透露,7家企業目前還是各自為戰,並沒有統一的市場價格。

    涇陽茯茶八老之一的田生林已經97歲高齡,依舊精神矍鑠,他從十四歲便開始做茶。對於當年做茶的經歷和做茶技藝,他如數家珍,不放過任何細節。

    “除了我們的茯茶,老爺子什麼茶都不喝。”傳其衣缽的兒子田歲慶説。

    2008年底,八老的後人共同成立了“復興盛”專業合作社,統一採購茶葉。

    “我們家的茶主要是靠賣回頭客,親戚朋友帶到外地銷售也會幫我們消化一部分。”田歲慶説。

    據了解,八老的茶葉每年幾乎都不會有剩餘,但都産量不大。和口碑銷售相比,主動行銷意識和銷售渠道均十分匱乏,這也是田歲慶目前最大的困惑。

    培育特色産業

    為了促進涇陽茯磚茶的發展,培育縣域特色産業,2011年8月,涇陽茯磚茶發展服務中心成立。

    “中心的成立為振興涇陽茯磚茶産業,挖掘保護涇陽茯磚茶文化遺産,推動涇陽經濟的發展起到重要作用。”周洛陽説。

    據悉,涇陽茯磚茶已被送往陜西省質監局檢驗,涇陽茯磚茶發展中心亦在積極申請註冊地理標誌商標。

    涇陽縣文體事業局已經把涇陽茯磚茶列入“全縣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並積極做好省、市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申報工作。

    為了避免重走彎路,涇陽茯磚茶發展服務中心從一開始便開始著手一系列的統一行動。

    “企業生産標準也已經在制定過程中了,統一標準,統一銷售,統一品質,統一價格是必然的。”涇陽縣供銷合作社副主任、縣茶葉協會會長馬月偉説。

    為此,馬月偉等人曾赴陜南西鄉縣和商南縣、湖南安化縣和益陽市就茯磚茶産業發展情況、技術標準、品質管理、原料採集、市場行銷進行實地考察學習。

    “我們每年有大量的春茶被浪費掉,涇陽茯磚茶的生産也可以為陜南人民創收。”馬月偉説。

    “統一品牌,有利於增強企業的競爭力,也便於管理。”《秦商情》雜誌主編,長期研究西安餐飲市場的專家宿育海強調。

    任何産業在發展過程中都離不開政策的引導,涇陽茯磚茶葉也不例外。

    據了解,1981年,涇陽縣試圖恢復涇陽茯磚茶生産,成立機構,在縣拖拉機修造廠利用場地開展試製生産。先用湖茶,後用陜南紫陽一帶陜青秋老葉試製獲得成功。發花均勻、量大,茶色、茶質、茶味均屬上乘。卻因缺乏資金,加上管理不善倒閉。

    《涇陽茯磚茶産業發展實施方案》進一步明確了相關成員單位在茯磚茶産業發展中的職責,形成了各方聯動、鼎力支援、全程服務茯磚茶産業發展的良好氛圍。

編輯:楊麗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