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卡天賦坐禪:小畫師們守衛唐卡的未來

時間:2009-03-19 11:10   來源:廣州日報

 

這位小畫師在描線時,不知不覺地把嘴巴張得老大,生怕一不小心描歪了線

 

畫唐卡用的金粉乃為純金打磨而成

畫唐卡時,畫師們首先要把畫架子用線穿著固定在天花板上

小畫師們年輕的臉上甚至還有點稚氣,他們的年齡大都在十六七歲左右

 

老畫師昌珠披著件大衣正在聚精會神地作畫,整個畫室被一種神秘而莊嚴的氣氛所籠罩

 

15歲的旺扎是這批小畫師裏最調皮的一個,他將自己的作品高高地舉起,以顯示自己的成果

師兄們耐心地教著小降央作畫時該改進的地方

  隨著商業化大潮的衝擊,一些唐卡店經營者為壓縮成本,開始用一些化學顏料來替代礦石顏料,甚至用機器噴染來代替畫師描繪。聖潔藝術在某些批發市場變成快餐式張貼畫。

  幸虧在西藏堆龍德慶縣乃瓊鎮桑木村有一群小畫師還在認真耕耘,他們是唐卡藝術的未來。

  高原的陽光透過一扇扇窗戶射進來,兩百多平方米的畫室裏藏香繚繞,經聲繞梁。強烈的光線被濃郁的松香撕裂成一條條藍色的光帶,七彩絢爛的唐卡宛若一個個或濃粧或素面的天女,在這片淡藍色的雲霧裏翩翩起舞。12歲的小降央靜靜地坐在師傅旁邊,身子幾乎趴在了面前的唐卡畫架上,纖細的畫筆在他的小手裏快速移動,筆過之處,一輪燦爛的佛光被描上了細細的金邊。小降央所在的地方是一個民間唐卡畫坊,這間小小的畫室位於西藏堆龍德慶縣乃瓊鎮桑木村,是遠近聞名的唐卡“藝術村”。

  唐卡,藏文中的大概意思是用局限的塗抹寓意于一種廣袤無邊的佛法境界,是藏族文化中一種獨具特色的繪畫藝術形式,距今約有1300多年的歷史。它類似于漢族地區的卷軸畫,多畫于棉布或者羊皮上,然後用綢緞縫製裝裱。真正的唐卡繪製極為複雜,用料考究,顏料全為天然礦物質原料,色澤艷麗,經久不退,具有濃郁的雪域風格。在內容上多為西藏宗教、歷史、文化藝術和科學技術等,凝聚著藏族人民的信仰和智慧。

  仙湖藝苑,藏文名字叫拉姆拉卓藝苑,外人口中説是唐卡村,其實是堆龍德慶縣乃瓊鎮桑木村一個民間的唐卡畫坊,因為其唐卡的做工精美細緻、用料考究,畫作被藏地各大寺院以及歐美等一些藏族藝術愛好者所收藏,大幅的唐卡甚至可賣到幾十萬元的高價。但是這些筆法細膩、色彩艷麗奪目的精美畫作卻是出自一批年僅十幾歲的藏族孩子之手,恐怕是令很多購買者都想像不到的。

  藝苑負責人扎西才讓介紹,整個畫坊共有25個學徒,由三個民間以及寺院的唐卡畫師專門教授,這些孩子年齡大部分都在15至20歲中間,其中最小的降央只有12歲。

  這些孩子大都來自於周圍鄉鎮的村子,是仙湖藝苑同縣民政局合作,從當地一些家庭比較貧困或者真正喜歡藝術的孩子們當中選取的。畫坊大概有十幾間房子,其中包括辦公室、畫室以及裝裱室還有部分學生宿舍。雖然對藝術要求嚴格但是畫坊完全是商業化的運作,小畫師們經常是接到寺院或者國外一些訂單,然後照單創作,一幅長寬三米的唐卡大概可以賣到二三十萬元。但是這樣一幅大型的唐卡常常是經歷一兩年的時間並且是多人協同才能創作完成。

  唐卡創作不僅需要藝術天賦,更需要的是高僧坐禪般的耐心,這對於十幾歲的孩子來説是最困難的。所以當初在學員培訓時,相當一部分學生都因為耐心不足而被淘汰,最後能夠坐在這個畫室裏的都是真正喜歡畫畫並且懷有夢想的孩子,他們夢想著有一天自己畫的唐卡能夠懸挂在藏地的各個寺院,接受朝拜。

  然而隨著商業化大潮的衝擊,千年傳統的唐卡藝術卻在慢慢變質。才讓介紹説,一些唐卡店的老闆為了縮短唐卡製作的時間和壓縮製作的成本,開始用一些化學顏料來替代礦石顏料,甚至用機器噴染來代替畫師描繪,從而讓可以保存千年仍光芒依舊的聖潔藝術變成快餐式張貼畫。

  “不過幸虧有他們,”才讓説,“有時候看著這些小畫師們認真作畫的樣子,看著一件件精美的唐卡問世,我心裏感到很欣慰,並不是因為唐卡賣了多少錢,而是因為看到了唐卡藝術的未來。”

編輯:陳葉群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