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眾集體起立鼓掌:楊鳳一談崑曲的現代復興

時間:2012-03-02 16:31   來源:新華網

  這邊廂,臺北3000人共用北昆《紅樓夢》視聽盛宴,一往情深;那邊廂,全球首部藝術電影版崑曲《紅樓夢》即將赴法首映,引人注目。這一切,與北方崑曲劇院的努力分不開。

  楊鳳一,北方崑曲劇院院長,28日在臺北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

  眼前的楊鳳一,是崑曲藝術的現代傳承人,曾經“一唱三折九嘆”,在舞臺上將崑曲婉轉曲調和美麗身段精彩演繹,如今的她管理著在傳承發展中國崑曲中肩負重任的北方崑曲劇院。

  崑曲是現今活躍于舞臺上最古老的劇種之一,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産代表作”,600年傳演不息,被稱為“百戲之祖”。

  此次赴臺演出的崑曲《紅樓夢》,將世界文化遺産之崑曲與中華文學經典之《紅樓夢》完美結合,由“80後”青年演員主演,分上下兩本演出,長達5個多小時。上本從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攜通靈寶玉入世拉開全劇序幕,將觀眾帶進了賈府繁榮的良辰美景,到元妃省親為止;下本講述賈府眾女兒們是如何“了”而“歸去”,是大觀園之悲涼的幻滅。

  有人説“最好的崑曲演員在大陸,最好的崑曲觀眾在臺灣”。此次崑曲《紅樓夢》赴臺演出引起轟動,2900多張票一搶而空。28日上本演出結束後,現場觀眾集體起立鼓掌,久久不願離開的畫面,定格在楊鳳一的腦海裏。

  “這是演員付出長久艱辛汗水後,最幸福的一刻。”她説。

  崑曲《紅樓夢》的推出,歷經五年醞釀,兩年排演,在北京國家大劇院等上演後獲得認可,此次作為北京文化周的重點交流項目之一,赴臺接受又一次檢驗。

  崑曲集合歌、舞、詩、戲的精緻優美表演形式,行腔優美,以纏綿婉轉、柔曼悠遠見長。在楊鳳一看來,崑曲的內核還在於唱詞的華麗內涵。現場哼唱起《遊園驚夢》“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賞心樂事誰家院”,她説,這就是崑曲的韻味,但聽詞就很美,有意境,有韻味,能抓住人的內心。

  作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崑曲發展一度遭遇現代瓶頸。2003年,臺灣作家白先勇集合兩岸三地一流創意設計家,聯手打造文化工程青春版《牡丹亭》,利用現代劇場概念,襯托起古典劇種,吸引眾多年輕人,被稱為是中國文化史上的盛事。

  後來便有了江蘇省昆劇院的《1699桃花扇》,北昆的《紅樓夢》。“青春版”成為崑曲自我創新的一種模式,既適應現代觀眾的視覺要求,亦遵從崑曲的古典精神,使崑曲在曆盡了艱辛困苦之後實現復活。

  北方崑曲劇院一直堅持傳承與創新,在崑曲《紅樓夢》、崑曲現代戲《陶然情》之外,還推出北派原汁原味的崑曲摺子戲《舊京絕唱》,融入三弦、現代舞等元素,未來,崑曲交響樂也將給崑曲愛好者帶來驚喜。

  北方崑曲劇院位於北京城南,毗鄰陶然亭公園,周邊充滿五味雜陳的懷舊味道,常有戲曲票友在咿咿呀呀吊嗓子,老人在遛鳥打太極。而它卻不守舊,在創新探索的道路上,堅持劇目和演繹方式的創意,引領著崑曲的“全國性創新傳承”。

  “要跟進時代的步伐,不能故步自封,但這個度要把握好,稍微走過就不是崑曲了。”楊鳳一提出“在傳統的基礎上有所保留地發展”。

  她思考著,在現代技術、舞美、配樂、聲光包裝下的現代崑曲表演,如何保持原有藝術精髓,既不是“越老越好”,也不是“越新越好”。

  藝術電影崑曲《紅樓夢》日前已經完成拍攝。“以電影等新藝術手段來為傳統文化服務,這是傳統文化復興繁榮的另一種方式。”楊鳳一説。

  兩岸崑曲交流方興未艾。北昆的努力讓著名戲曲學家曾永義等臺灣專家教授看到希望。兩岸崑曲界正在探討劇本合作,此前,著名崑曲藝術家魏春榮也來臺上課示範表演。

  唱崑曲的人是耐得住寂寞的,聽崑曲的人都在與自己的內心對話。楊鳳一説,“崑曲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它的曲高和寡讓人們敬而遠之,但如果靜下心來去欣賞,來自古人的素樸、清新、美感,會為你尋回現代社會可能缺失的一種精神體驗。”(記者任沁沁 張承志 田野)

編輯:趙輝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